一、 国际动态
l “伦敦都市大学禁招”事件引发留学能力思考
近日,伦敦城都市大学或被吊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执照,已注册在校的数千名非欧盟国家留学生均需转到其他有执照的大学,否则将被遣送回国。
“大批学生档案中缺乏法定的英语水平考核记录”,是伦敦都市大学被取消海外招生资格的“罪名”之一。但事实上,主动降低入学英语水平要求,正是英国高校近年来招揽海外留学生的主要手法。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最新收集和公布的数字显示,英国大约66%的大学存在着招收英语“不合格”本科生的问题。
专家认为,伦敦都市大学2012Times 英国大学综合排名 116名,属综合型大学。突发如此事件,大家需要理性面对,导致这次事情的关键原由,其也包含有些学生家长“急于求成”盲目入学,没有清晰的理解认清留学真正意义和相应要求,纵容了那些不法学校。出国留学首先理性面对的就是语言关,切不可随意在语言上自我打折走捷径,当然,通过此事件则更加体现出英国教育管理制度的严谨安全,也折射出留学所要注重的问题和潜在隐患。但也说明了英国文凭认可诚信度及教育质量的保障,虽然此事件也给很多学生带了一些不利因素,但英国政府的态度是切实有效的迅速给学生办理转移学校及签证事宜,这也充分体现出英国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
专家对于准备留英学生的建议:首选英国综合排名靠前的知名大学并以合法身份及正规就读路线入学。并注意学校的建校时间、学院配置、校园面积、师生力量、地理环境、研究项目、联合公司、专业优势、升学比例、就业比例、学校声誉等,考核一所学校的好坏,是否适合自己切不可只看相应的综合排名或专业排名。要站在自我综合能力、学术能力、留学动机、目标方向来全面对应学校的优劣势及适合程度,切不可好高骛远、盲目跟风、求成心切。(阮劭)
l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教育组陈准民参赞出席CSST夏令营结业式
从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网站获悉,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教育组陈准民参赞近日赴UCLA出席“跨学科科技学者”(CSST)夏令营结业式,陈卫恒领事陪同。仪式由CSST负责人孙仁教授主持。
陈参在致辞中,结合自己的留学经历回顾了UCLA的发展历程,并高度评价了CSST这种多方共赢的国际高校合作模式。它作为一种UCLA选拔优秀生源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UCLA及其合作院校。
据悉,CSST是Cross-disciplinary Scholar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的简称。它已举办多届,主要是通过邀请合作院校优秀本科生(主要是大三学生)来UCLA进行10周左右的见习生活,亲身体验和了解UCLA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并最终经双向选择确定来ULCA攻读研究生学位。该项目受到了北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国内名校的欢迎。(吴和林)
l 新西兰政府投资120万送200本科生今夏入名企
从中国国际教育信息网获悉,新西兰高等教育部长Steven Joyce9月11日宣布,200余名本科学生将在今年夏天获得进入多间新西兰创新行业公司实习工作的机会。
“政府正致力于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我们的研究与发展项目(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这也是我们商务增长计划(Business Growth Agenda)的重点项目之一。”Steven Joyce表示,政府预计将投资120万纽币,在今年夏季安排200余名本科学生进入110多家创新企业进行实习。
据悉,该项目由商业,创新和就业部策划运行,企业每接收一名学生进入公司实习,就将获得7360纽币(含GST)的补贴。
今年早些时候,政府部门还发起了另一项类似的高校学生就业计划——投资210万纽币,为研究生们提供70余个实习岗位。(张艳)
l 澳企业:雇佣中国留学生更有利于打开对华市场
据澳洲新快网援引《澳洲人报》报道,汇丰澳洲银行商业银行业务部长霍根(James Hogan)日前表示,想要与中国做生意的澳洲公司应该考虑从15万的中国留学生中雇佣一些人。他认为在澳洲留学的中国学生是银行雇佣亚洲背景的员工的来源之一。
在汇丰澳洲银行的1700名员工中,有将近60%有第二种语言背景,其中大部分是亚洲语言。80%的银行资深职员曾经在海外工作,这里面包括来自巴西的银行执行长马里亚(Paulo Maia)。“想留在澳洲的中国留学生对于那些想在这里做生意的中国公司和想进入中国市场的澳洲公司而言是非常好的人才资源。”霍根说。他还指出,那些有亚洲背景且资历较深的人才对想在亚洲发展的澳洲公司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拥有一个成员多样化的董事会是极为重要的。”他说,“想在中国这样的国家经商的澳洲公司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是那里复杂的规章制度、习俗及做事方式。如果你有一个对此环境非常熟悉,甚至是来自该国的领导团队,你将会得到一个更好的跨国公司。”
霍根还援引一份银行最近做的调查称,21%的中小型澳洲公司打算在未来12个月里进军海外,其中41%的公司的目标是中国。(阮劭)
二、 他山之石
l 2013年奥地利科学基金会奖学金项目
为促进中奥两国教育科研事业的交流与合作,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奥地利科学基金会(Fonds zur Förderung der wissenschaftlichen Forschung,简称FWF)签署合作协议,计划每年选派30名优秀学生及学者赴奥地利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和研究团队进行攻读博士学位、联合培养博士或从事博士后研究。根据双方协议,留学人员的一次往返国际旅费、签证费及第一年的奖学金生活费由国家留学基金负担,留学期间第一年的注册费由FWF负担;一年之后的奖学金生活费(包括医疗保险、及相关社会保险)由留学人员所在研究团队按雇佣形式发放(根据奥方实行额度),每年共提供14个月工资,注册费由留学人员承担。
申请人应在2012年11月30日前向奥地利科学基金会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申请材料。
本项目申请信息详见国家留学基金委网站http://www.csc.edu.cn/Chuguo/c1f1c5ea009f47d29057eeb1ce2c9e6b.shtml。(阮劭)
l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会议在清华举行
从清华大学网站获悉,9月11日下午,“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会议在清华物理系举行。与会人员就中心组织管理、人员配置、人才引进和发展规模、科研组织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议题展开讨论,并就一些议题初步达成一致。
中心联合主任清华物理系主任薛其坤、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谢心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王玉鹏以及中心管委会委员、创新平台主任等15人出席会议。会议由薛其坤主持。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于8月1日正式培育启动,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联合培育,是首个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育的协同创新中心。(张艳)
l 清华-瑞典皇家工学院C-Campus开启高校国际合作新模式——“创新瑞典”展开幕
从清华新闻网获悉,9月12日,瑞典创新展开幕式暨清华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C-Campus启动仪式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瑞典贸易大臣爱娃•比约林, 瑞典驻华大使罗睿德, 瑞典对外交流委员会秘书长Annika Rembe,瑞典皇家工学院副校长Ramon Wyss,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徐永吉,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副校长袁驷出席开幕式。
由瑞典驻华使馆、瑞典交流协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创新瑞典”展当天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拉开帷幕。展览包括通信、交通、能源等多个方面,向参观者展示了瑞典科技创新成果和理念。当天,还举行了系列学术研讨会,中外学者就生命科学、创新设计、清洁技术、运输交通等领域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陈吉宁在致辞中指出,知识经济的前沿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达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瑞典是富有创新活力的国家。清华与瑞典有关单位共同举办“创新瑞典”展览和系列学术研讨会,将使学校师生近距离了解瑞典的科技创新成果,领悟瑞典的创新精神和理念,增进中瑞两国青年和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清华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C-Campus”项目的开展,是两校推进实质性合作的创新模式,将使两个远隔重洋的学校成为近邻,实现教学、科研、学生交流等多方面的资源共享与紧密合作。他还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清华与瑞典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双方共同发展。
比约林介绍了瑞典的创新传统、教育和科技创新情况。她表示,很高兴看到清华大学和瑞典很多高校、机构都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希望双方在未来不断拓展合作。
Rembe女士表示,创新和协作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希望瑞典和中国能不断深化合作,加强双方的人员交流。
瑞典皇家工学院校长Peter Gudmundson通过视频,对创新展览和清华瑞典皇家工学院C-Campus项目的成功开启表示祝贺。
徐永吉在致辞中表示,清华大学和瑞典皇家工学院作为中瑞两国的尖端大学,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共同责任。两所大学强强联合,推出C-Campus创新工程,定会促进两校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创新发展。
比约林,罗睿德,Rembe,陈吉宁,徐永吉,袁驷共同为创新瑞典展剪彩。
在随后举行的C-Campus启动仪式上,袁驷和Ramon Wyss分别代表清华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签署两校C-Campus合作协议。与会嘉宾代表共同启动了清华-KTH虚拟校园C-Campus。
C-Campus是清华大学秉承“合作并进、追求卓越”的理念创立的与国际战略伙伴深度合作的新模式,利用云技术(Cloud),借助网络(Cyber)平台,通过深度合作(Cooperation),实现跨文化、跨学科、跨国界(Cross)的实时交流,将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Creativity)提供新型的国际化支撑平台。
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张毅表示,清华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为全校师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创立更加先进有效的新模式。“我校发起的C-Campus就是这样一个联结清华大学及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实现双方共建互享,从而服务于广大师生的新型先进网络平台。”
作为试点,此次清华大学与瑞典皇家工学院携手打造的第一个C-Campus——C-campus@Tsinghua-KTH,将促进两校在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学生活动和科技创新等方面以实时相视的交流互动为特征的同步而深度的合作。
启动仪式上,来自两校的学生代表对C-Campus平台进行了介绍演示。
在课程教学方面,两校师生将通过C-Classrooms实现远程、实时、相视、交互式的课堂,两校都将逐步遴选一些优质的课程资源用于双方学生异地同时上课,同时,两校还计划通过双方教师合作共上一门课、编制联合课程教材等方式,共同开发建设一些课程,以实现两校优质课程资源的合作共享,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些课程的学习将逐步纳入两校的学分体系。
在科学研究方面,C-Labs将为两校师生提供开展网上学术交流合作的平台,师生们将可以通过联席视频会议等方式,实现“零距离”的实时交流互动,探讨合作科研项目的新进展。据悉,两校还将共同出资支持合作科研项目的开展,特别是在能源、新材料、汽车、信息和通信、交通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科研合作。
在学生活动方面,C-Clubs将为同学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共享资源,如各类讲座、学术报告等,还会有两校联合开展各种层次学生活动的信息,从学生交换到联合培养,从暑期课程到学生竞赛、学生交流活动等等,着力打造成同学们的社区。
在科技创新方面,两校计划通过C-Innovation吸引知名企业的加入,以加强产学研的合作,特别是学校工科教育与产业、与工程实际的结合。
随着相关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相关技术的发展,C-Campus的功能也将不断拓展,为高校国际合作打开更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多的可能。
瑞典皇家工学院(KTH)成立于1827年,是瑞典最大的理工类学校。学院历史悠久,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KTH是清华大学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合作历史悠久。
清华大学与瑞典驻华使馆、瑞典皇家工学院等瑞典政府和学术组织一直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每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瑞典日”促进了双方的合作交流。(吴和林)
l 北京师范大学119名同学获录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
从北京师范大学网站获悉,按照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部署,经专家评审及教育部批准,2012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录取工作圆满结束。今年该校共录取119人,其中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53人,联合培养博士生66人。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设立的出国留学项目。我校作为第一批签约院校,对该项目的实施高度重视,将其作为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推进教师队伍国际化进程,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重要举措。学校专门成立“公派研究生项目”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人事处、研究生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教务处联合组成,负责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和相关政策,组织候选人推荐、评审和上报工作。
2012年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第二阶段的开启之年,选派办法及选派范围都有了很大变化,竞争压力明显增大。其中全国范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录取率不足60%,联合培养博士生录取率不足85%。但是,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录取率为74%,联合培养博士生录取率达到93%,反映出该校推荐的候选人综合素质及学术发展能力总体上较高。项目实施六年来,我校每年均超额完成选派任务,共录取了740余人,大部分留学单位为世界排名前200名的一流高校,其中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张艳)
三、 外事活动
l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环球语言中心代表团访问我校
9月10日下午,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环球语言中心首席执行官Rachel Holthouse代表团一行来访我校,澳大利亚教育管理集团李新庆总裁及王晶总监陪同访问。外事处处长柯常青、副处长张遗川和黄宇等在国际园区一号楼310会议室会见了代表团一行。双方就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环球语言中心(REW)在我校建立英语语言培训中心事宜举行会谈。
柯常青首先对代表团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通过图文幻灯片介绍了我校的办学历史、学校规模、院系设置、优势学科及国际交流等情况。他特别提到,作为中国知名的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是我校的优势学科。近年来,我校在物理科学、中国近代史等学科领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Holthouse女士表示,第一次来武汉和华师访问,印象非常深刻。接着,她简要介绍了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环球语言中心的主要业务以及该机构在海外设立教学点的情况。她表示,通过与澳大利亚教育管理集团和我校的合作,将在我校设立全球第六个授权教学点,也是中国第一个授权教学点。
澳大利亚教育管理集团王晶总监随后介绍了澳大利亚教育管理集团的发展历史、与我校合作的情况以及此次访问的背景。她表示,华中师范大学作为该集团重要的合作伙伴,拥有优良的师资、办学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因此,将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环球语言中心设在华中师范大学是明智之举。
最后,在与会代表的见证下,李新庆总裁与Rachel Holthouse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吴和林)
l 墨尔本市副市长沙纳汉一行来访
9月13日上午,墨尔本副市长沙纳汉夫妇一行来访我校,副校长王恩科教授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二楼会议室会见了代表团一行并举行了座谈,学校办、社会学院、教育学院和外事处相关院系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
王恩科首先对沙纳汉副市长夫妇一行的来访表示了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王恩科表示,我校与墨尔本市长期以来就有着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从2007年以来,我校就与墨尔本市保持着相互往来。他对沙纳汉副市长参加我校与迪肯大学“未来教育”联合科研中心揭牌仪式表示感谢,并希望副市长先生继续支持我校与澳大利亚的交流,特别是与墨尔本市各个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最后,他欢迎墨尔本市更多的学生到我校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
沙纳汉说:“非常高兴回访这样优秀的大学,我带着墨尔本市市民的祝愿而来,希望双方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发展。”他表示,从1851年第一个华人来到墨尔本市以来,中国人在墨尔本市的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汉语在墨尔本市已成为使用量仅次于英语的语言。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留学生最多的城市,其中,中国留学生又最多。他欢迎更多的中国人到墨尔本旅游、学习和生活。
座谈会结束后,沙纳汉夫妇还以“澳大利亚文化”和“爱与教育”为题,为外国语学院和学前教育及社会工作两个专业的学生作了专题讲座,受到学生的好评。
澳大利亚教育管理集团李新庆总裁和王晶总监陪同访问。(吴和林)
(本期责编:吴和林 编审:柯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