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上午,由中国教育部、欧盟委员会共同主办,国家语委提供支持,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第三届中欧语言合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欧盟文化、教育、语言多样性及青年事务委员安德鲁拉・瓦西利乌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欧政府、高校、企业和媒体等各界从事中欧语言合作与交流的官员、专家、学者约200多人参加了为期一天的研讨和交流。我校副校长李向农教授应邀出席并做闭幕主旨发言,外事处处长柯常青受邀参会。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开幕式致辞上指出,今年4月,国务委员刘延东和欧盟委员会教文委员瓦西利乌在布鲁塞尔共同主持了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一次会议并签署了《联合宣言》,人文交流作为双方合作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第三支柱。教育交流与合作一直是中欧人文交流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建立为中欧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首先依赖于语言的多样性,中欧双方的语言交流源远流长,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推动与欧盟的语言交流与合作,有效提升了中国的外语教学水平,也让中国更加了解欧洲各民族的文化,为中欧关系注入了勃勃生机。欧盟文化、教育、语言多样性及青年事务委员安德鲁拉・瓦西利乌在研讨会上高度评价了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建立,充分肯定语言在推动中欧人文交流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她指出,教育在欧盟决策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而教育的重要基础就是外语学习。欧盟委员会将在欧盟范围内全面地推动,并加深与中国在语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教育部国际司司长张秀琴及欧盟驻华大使艾德和也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
我校李向农副校长以“中国现阶段的外语教育三说”为题做闭幕主旨发言,向与会中欧专家学者介绍中国高校外语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在将近二十分钟的发言中,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阐述了有关外语教育的三个议题,即(1)全球化时代国民母语素质和多语能力培养;(2)公共外语教育单一化弊端明显;(3)学术英语课程将首次面向大学本科生。之后,他建议我国借鉴欧盟语言教育的经验,在国民语言能力的政策导向、公共外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方向上推进工作,实现从语言学习向文化体验和思维拓展不断跨越的外语教育新模式。
中欧语言合作研讨会是在双方签署的《中欧语言合作联合声明》框架下开展的高级别主题论坛,分别已在北京和布鲁塞尔举行了两届,主要邀请中国和欧盟从事语言研究和语言教育的专家参加。我校外事处利用与欧盟教育文化总司的良好合作关系,为学校争取了又一次在国际讲台上推介学校优势教育的契机,成为国内唯一受邀参会的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