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教育国际动态信息2013年第9期(总第23期)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3-03-22   点击数:

一、国际动态

1MBA动态:中国商学院有望赶超西方

中国商学院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与国际知名商学院的竞争,并异军突起,成绩逐年攀升。与前10年所占份额不足1%相比,2012年,中国商学院在全球百名商学院的排名中不仅位置大幅向前靠拢,所占席位也上升到了9%。不过,与发达国家的商学院相比,中国商学院教育总体并不处于“顶尖水平”,同质化教育、师资力量仍需要提高。

亟待改革

“管理的世界正在迅速变化,比课程变化快。每个学校应寻找与其他学校不一样的地方,但现在更多商学院越来越同质化。”哈佛商学院前任院长杰莱特曾表示,“如此多的MBA,如同大宗商品,这是错误的。”他认为,商学院教育要寻求独特的方式,寻找与众不同的方法和流程,商学院教育出来的学生要适应一系列企业,而不是某个企业。

“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无论在管理学基础理论研究上,还是在资源的投入和学术人才的聚集方面,我们还不能同国际先进水平竞争。”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此前表示,“中国现有商学教育,还远不能满足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对于优秀管理人才的巨大渴求。”

借鉴西方

对此,《金融时报》认为,为了实现成功转型,每一所中国商学院都应任命一位经验丰富的西方学者担任“变革代理人”,推动商学院及其MBA课程所需进行的改革。同时,每一家中国商学院还应派出教员队伍中的主要成员,赴西方著名商学院学习西方教学模式,“这类深造应包括学习如何授课及主持研讨会”。

《金融时报》同时建议,中国商学院应调整课程结构,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批判思维及分析能力在这种环境下极为重要,“市场导向及创新的重要性应得到强化,学生的自主思维应受到鼓励”。

仍可超越

不过,中国的商学院不是没有良好的基础。中国开展EMBA教育时间还比较短,但中国也许已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EMBA学生,而且中国的EMBA学生群体在特质上也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的EMBA学生多数是在40岁以上,而不是35岁左右;他们多是企业高层管理者,而不是中层管理者。

此外,中国的EMBA教育也越来越被国际认可。英国《金融时报》2012年全球EMBA项目排名显示,7所中国内地商学院的9个项目列位百强,且前10名中,有3个是中国内地商学院的EMBA项目。

在追赶西方商学院的同时,还可以实现“超越”。一方面,要充分借助新媒体教学;另一方面,要结合中国自己的特色,尤其是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均保持了快速增长之势,这为中国的商学院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吴和林)

2、美国签证申请有变 简化流程被指省钱省事省时

2013316,美国驻华使领馆开始实施新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签证预约、费用支付和文件递送系统,以简化签证申请程序。留学专家表示,新措施的作用主要是简化了签证面谈的预约流程,并节省了申请费用,对想要去美国留学、游学的中国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新的规定实施后,中国公民申请赴美非移民签证(F/J/M/B1/B2)将有望实现网上预约与网上支付,申请人只需支付签证手续费160美元。需要注意的是,新的美国签证申请程序针对的是非移民签证,比如留学、游学、旅游、探亲访友、商务考察等,而移民类的签证还是沿用之前的程序。新的签证程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省钱、省事、省时几个方面。

美国致力于满足不断增长的赴美签证需求。据统计,2012年,美国驻华使团处理了超过134万份非移民签证申请,较2011年增长了34%。新的预约、费用支付和护照返还系统只是美国使领馆不断提高对中国公众服务所努力的一部分。程序的简化有利于越来越多的人更方便地赴美学习和旅行,这也意味着今后获签的人还将更多。

可以看到的是,近年来美国签证率逐步走高,现在已经稳定在90%左右了,这得益于强大的海外资源和与使领馆的紧密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措施对签证率并不会带来明显的影响,未来还将维持这一数据水平。专家指出,美国留学人数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新的签证程序对其影响不会很大。但未来赴美国游学的人数将出现相对更明显的增长,因为签证程序的简化,有利于学生们更灵活地在不影响国内学习的情况下,做出更有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游学计划,对中国家庭的游学规划将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吴和林)

3、赴英攻读学术研究型博士毕业后可申请一年PSW签证

据英国《华闻周刊》报道,近日,英国边境管理局正式宣布,凡在英国读完学术研究型博士(PHD)的学生,有机会申请为其1年的“PSW”签证,该政策将从今年46日开始生效。

与此同时,一系列的签证政策变更也一起出炉,其中包括以下5点:

·Tier1毕业生企业家创业项目,申请人将包括从英国高等院校毕业的MBA学生。

·Tier1英才移民计划,将改变申请程序,申请人不再需要预先支付全款,审理过程还精简了提交护照的程序。

·Tier2,改善公司内部人员调动的灵活性,提高雇主实施常驻劳动市场测试的方法。

·提供短缺职位名单以及高技能职工的行业守则。

·Tier4,允博士毕业生在毕业之后申请1年的PSW签证用于就业和创业。(李萍)

4、2013年法中科学及应用基金会博士后项目第二轮选拔工作启动

2013年度法中科学及应用基金会博士后项目(FFCSA/CSC Cooperation Program)第二轮选拔工作正式启动,此项目是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法中科学及应用基金会(FFCSA)联合设立,目的是资助双方优秀博士后青年学者到对方的研究机构或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推动中法两国相关实验室之间的合作,促进中法科技合作与交流。

该项目的特点是合作层次高——法中科学及应用基金会(FFCSA),由法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创建,由留学基金委负责从教育系统选拔候选人,该项目留学归国人员大多能在原单位承担科研重任;资助力度大——中方负责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及国内的法语培训费,奖学金生活费由中法双方共同资助(中方 1300/月;法方1200/月)。

2013年该项目第二批选拔工作已经启动,选拔人数最多不超过25人,留学期限为1824个月。向法方申报工作已于225开始,将于61结束;向留学基金委申报工作将于311开始,于61结束。具体操作要求、时间安排请参阅http://iec.hust.edu.cn/menu011/1092.jhtml(艾龙飞)

1B二、他山之石

1、中国教育要有国际化发展的大视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维纳亚姆·齐纳帕教授访谈节选

作为国际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齐那帕教授曾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16年。在过去的35年间,他的足迹遍及世界140多个国家,为联合国机构、国际双边及其他多边组织以及NGO组织开展科研、培训、咨询等服务。近日,齐那帕教授接受了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的访问,现就访问中有关中国教育国际化相关内容进行了摘录。

总论:中国的教育应该像中国的经济、政治一样,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影响。中国应该发展双语、多语教学,不仅要鼓励年青一代人学,还要鼓励其他利益相关者学习。

:近年来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很快,每年有大量学生出国留学,同时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您认为中国在未来国际教育的舞台上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齐纳帕: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已经得到世界广泛的认可。今天,每个国家在解决问题时都应该跟中国坐一条船。这不是一个选择,而是必然趋势。所以很多国家开展了汉语教育,将中国元素融入本国的教育体系。瑞典是这样,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也是如此,这已经为双方的交流建立了很好的桥梁。中国自身也在变化。中国正在迅速变为一个多语国家。多语和双语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文化、经济、政治问题,很多东西都包含在里面。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应该成为未来国际教育发展的“和谐使者”。当今的国际化平台是不同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迅速变化、频繁互动的世界中,每一个人都在向他人学习。看看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你们有着非常中立的立场,这对你们的国际化发展十分有利。你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将非洲、欧洲、亚洲、美洲等各国的代表汇聚起来,将所有人的相对优势都汇集起来,促成大家相互学习,达成一致意见,实现大家的共赢。中国现在主要还在发展双边关系,还没有担当起“和谐使者”的这个角色,中国需要有这样的大视野、大远景。

:中国要完成这样的角色定位,还有哪些工作需要进一步改进?

齐纳帕:我认为首先应该改变观念,中国的国际化意味着你必须以一种双赢的方式来考虑问题,不谈论胜败。当然竞争很重要,但中国需要的是健康的竞争。其次,我认为中国应该发展双语、多语教学,不仅要鼓励本国年青一代学,还要鼓励其他利益相关者学。语言是国际化的重要交流技能。中国应像欧洲社会一样,成为一个东南西北都来会聚的地方。再其次,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大量发展,这很重要,但孔子学院应该有所改革,不应只教授文化、艺术和语言,还应涉及其他方面的内容,如经济、社会、技能等很多很多东西。这将是很好的交流平台。中国的教育应该像中国的经济、政治一样,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影响。

:您为推动中国与国际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做了很多努力。最近几年您和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合作开办了我国教育领域内的第一个国际教育学术硕士项目,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齐纳帕:起初,在非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中,社会科学领域很少有硕士项目,大多只有学习年限较长的博士项目,不管在德国、法国还是瑞典。但如果学生只想学习两年就去工作,或者是很有经验的人也想来学习,那怎么办?所以32年前,我在瑞典引进了英文硕士项目,这个项目在瑞典运行了30多年,已成为一个享有国际盛誉的项目。后来,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退休后又回到了斯德哥尔摩大学,我就想怎么样可以继续为中国做点事情,将这一项目的成功经验带到中国?我相信中国这样一个扮演重要国际角色的国家,会非常愿意学习这个前沿项目。

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启动两年了,共招收了来自10多个国家的35名学生,其中不乏已经在剑桥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和在俄罗斯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学生。目前,我们正在继续合作开办全英文博士项目,开展广泛的学生交流和合作研究,如我们合作的“教育促进农村变革”,希望我们的合作能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当然,我还想借此机会向中国政府呼吁,向北京师范大学呼吁,向项目组的所有参与者呼吁,不应该把它看成一个单独的学术项目,也要看成一个开放政策,一个国家和平生存、和谐发展的政策,我希望中国能够在亚太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发挥更广泛的影响力。(吴和林)

2、郝平出席“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揭牌仪式

日前,“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揭牌仪式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爱尔兰教育与技能部部长若瑞·奎恩、爱尔兰驻华大使戴克澜等出席仪式。

“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是北京工业大学与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联合建立的合作办学机构,于去年7月得到教育部正式批复,将于今年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学院目前包括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金融学、应用统计学四个本科专业。专业课程均引进自都柏林大学,由都柏林大学派遣相关专业教师及中方具有海外博士学位及英语教学经验的中方教师进行全英文授课。如果学生四年毕业后能够达到北工大和都柏林大学设定的学术标准,即可获得北工大及都柏林大学两个学士学位。

目前,中爱双方已经完成了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的初步建设,并采取调剂自愿的方式,从北京工业大学已经录取的新生中,招收了学院第一批实验班——2012级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24人。(吴和林)

3、2013年中德合作科研项目(PPP)遴选工作启动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签署的协议,中德双方将联合资助对同一课题开展研究的合作课题组人员的交流互访,以鼓励并促进中德两国高校和科研机构间建立长期互利的合作关系。该项目执行期为两年,即通过评审的课题组,其成员将分年度赴德研修,每年一次,共两次。

1.协议名额:

25个项目,每个项目3-4人。

2.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课题组负责人留学身份为高级研究学者。分年度赴德研修两次,每年一次,每次1个月。

课题组参与人留学身份为访问学者。分年度赴德研修两次,每年一次,每次3个月。

申请第三年资助者只资助赴德研修一次。

3.选派学科、专业领域:

优先资助农业科学、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其中社会科学将主要支持中德文化研究相关专业,包括语言、文学、文化研究、法学、管理学。

4. 资助内容:

国家留学基金提供中方录取人员在外期间的奖学金生活费及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

2013年度该项目申请受理时间为510-6月10,请登陆留学基金委网站信息平台进行网上报名,详情请参阅http://www.csc.edu.cn/Chuguo/e81b53b685304ffd9a9d9ed663895639.shtml(李萍)

三、外事新闻

1、佐治亚南方大学副校长助理兼国际部主任来访我校

31619日,美国佐治亚南方大学副校长助理兼国际部主任杰西特·鲁贝齐博士(Dr. Jacek Lubecki)来访我校,与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学院、城环学院、体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和社会学院等单位就两校未来合作进行了磋商。

鲁贝齐博士表示,我校是佐治亚南方大学目前在中国的唯一的合作伙伴,他非常重视两校多年以来建立的师生人员往来交流。他希望,两校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通过长短期交流扩大学生交流规模,推动包括合作科研在内的其他领域的合作。

来访期间,副校长李向农会见了鲁贝齐博士,并就两校在生命科学、地球学、地理学、运动训练和运动管理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合作等事宜交换了意见。此外,鲁贝齐博士还参观我校工程中心、图书馆、留学生公寓等,对我校科研水平、教学设施和学生服务等给予高度评价。

据外事处提供的信息,我校与佐治亚南方大学于199512月首次签署合作交流协议,双方交流互访频繁,自开始学生交换以来,我校选派了50余人赴该校交换学习。目前,我校共有5名学生在佐治亚南方大学交换学习,2名教师在该校教授汉语,同时佐治亚南方大学2名学生学习以及一名外籍专家在我校社会学院进行讲学,分别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一门课程。(吴和林)

2、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国际部主任来访我校

318下午,加拿大魁北克大学(UQAM)国际部主任桑贤文(Sylvain St-Amand)来访我校,与生命科学学院和外事处等就两校未来合作进行了交谈。

双方就两校在研究生课程、共建法语语言培训中心和交换生等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交谈,达成多项共识。双方均表示将支持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Philip Juneau教授为我校研究生开设《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Workshop》课程,为两校师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平台和机会。

外事处处长柯常青向桑贤文介绍了我校加拿大华师周项目筹备情况,并请他做好相关安排,保证我校代表团一行访问圆满成功。桑希文建议,两校应借此机会签署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的学生交流,并逐步扩大两校合作范围和规模。

据悉,我校与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自2012年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双边交流日益频繁,双方将利用于今年4月举办的加拿大华师周深化两校合作与交流。(吴和林)

四、 港澳台动态

香港动态

1、第八届亚太国际教育协会年会首次在香港举行

新华网消息,第八届亚洲太平洋国际教育协会年会暨展览312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拉开帷幕,这是该协会首次在香港举办年会。

亚太国际教育协会主席张伟雄表示,协会一直致力促进亚太区内外高等教育界的联系,推动亚太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并提升地区内的国际项目、交流活动水平。年会主办方之一的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在致辞中表示,中大至今已与260所海外教育机构合办超过420个国际合作项目,中大今后将继续在联合研究、教员人员互访、联合教学及学生交换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

据了解,本次年会的主题是“上升中的亚太地区:二十一世纪的国际高等教育”。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4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大学和教育机构,约1200多位代表参会。

2、港府设奖学金提升幼教 专家:幼师资历应至硕士

据香港《星岛日报》311报道,香港特区《财政预算案》建议设立奖学金,资助香港特区本地尖子到海外大学修读英语或幼儿教育课程,引起教育界议论纷纷。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讲座教授程介明表示,认同政府设尖子奖学金提升师资的政策理念,让学生到海外知名大学“开眼界”,但实际对尖子吸引力有限;他认为政府既然有意提升师资,配合日后落实十五年免费教育,便应投放资源加强本地幼师培训,例如参考欧洲及亚洲国家经验,长远目标把幼师资历提升至硕士水平。

从事教育研究多年的程介明,被视为香港特区教改推手之一,现任教于港大教育学院。程介明认为,政府建议透过奖学金鼓励尖子成为幼师的同时,亦须投放更多资源,加强香港特区幼师培训,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综观芬兰等欧洲国家,乃至邻近香港特区的南韩、台湾地区等地,幼师资历已达硕士水平,他预期配合十五年免费教育,政府须投放大量资源。

3、香港大学举行第188届学位颁授典礼 颁授名誉博士学位予六位杰出人士

香港大学314讯,香港大学(港大)副校监李国宝博士于314举行的第188届学位颁授典礼上,颁授名誉博士学位予六位杰出人士。获颁授名誉博士学位的六位杰出人士为:名誉法学博士余叔韶 (缺席颁授),名誉科学博士Alec John JEFFREYS(米耀荣),名誉社会科学博士樊锦诗、王生洪、严迅奇。

据了解,港大名誉博士学位是颁授予对大学、社会或学术方面有杰出建树,在知识思想上,社群或文化方面对整体社会及全球有宝贵贡献的人士。Professor Sir Alec John JEFFREYS 代表各位名誉博士致辞。Sir Alec 是杰出的遗传学专家及国际知名的DNA指纹图谱的研发先锋,他感谢港大颁授名誉学位给他,认为是对他及研究团队的努力的认同。

澳门动态

1、澳门大学代表团来访我校

201331415日,澳门大学代表团来我校进行研究生招生宣传并进行合作洽谈。代表团由来自澳门大学对外事务办公室主任汪淇、研究生院代院长傅晓青、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副院长徐杰以及法学院、教育学院、数学系、工商管理学院等单位的教授及行政人员等10人组成。

315,李向农副校长会见并宴请了澳门大学代表团一行。代表团分别与我校文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数统学院、经济学院、研究生院以及港澳台办进行深入交流,增进彼此的深度了解。

澳门大学成立于1981年,是澳门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公立大学。近年来,我校与澳门大学的合作交流频繁,20122月,李向农副校长出席由澳门大学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联合主办的“大学管治国际论坛:竞争力之关键”会议。201212月,杨宗凯校长率团参加了澳门高等教育素质保证研讨会系列活动,参访了澳门大学及其澳门大学横琴岛新校区,达成了两校建立姊妹校的意向。20131月,马敏书记率团赴澳门大学进行讲学和参访。此次澳门大学代表团的来访交流,两校已商定于今年秋季启动本科交换生项目,开展师生互访等交流合作项目。

2、澳门理工学院2013内地招生100人 可获全额奖学金

中国教育在线311讯,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上,多所来自香港、澳门的高等院校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展会现场,澳门理工学院招生处招生及前台事务主管苏华安老师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专访。

老师介绍,澳门理工学院今年计划在内地招收100名学生,录取时将参考各地高考一本线,按照高考分数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澳门理工学院为学生设立多项奖学金,其中全额奖学金包括免学费,免住宿费,每个月还会发给学生生活津贴,此外如澳门基金会提供的奖学金,每年3万块澳门币,基本就可以解决学费问题。

3、建不一样的住宿式书院 澳大赴美多间著名大学取经

澳大13日报导,澳门大学学生事务部日前带领学生代表前往美国加州,走访了史丹福大学、柏克莱加州大学及东湾加州州立大学三间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受到热情接待。

访问期间,澳大学生事务部和学生代表与各大学深入交流,从中了解其校务行政,特别是书院的运作。此外,澳大一行亦介绍了新校园的最新情况,各校负责人对此深感兴趣,希望日后加强交流。

美国多间大学沿用书院制度多时,而澳大新校园亦将大力推动住宿式书院的教育模式,是次访问加强了澳大代表对有关制度的认识,为新校园的管理和运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有学生代表表示,透过实地考察著名学府的情况和体验其学习环境,感受到书院制大学的优势和好处。

4、牛津大学罗德院代院长主讲“学院大学”

澳门大学讯,牛津大学罗德院代院长安德鲁格兰姆博士于315应邀在澳门大学主讲博雅学习系列讲座第五讲“学院大学”,他在讲座中重点介绍了牛津大学各学院的运作情况,以及这种学院结构如何令牛津教育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他也阐述了其学院如何达成大学的使命,牛津大学的做法以及对澳门的启示。在问答环节,学生踊跃向安德鲁格兰姆博士提问,他特别强调,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为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所学知识技能四年后可能已经过时。

据悉,安德鲁格兰姆博士现任牛津大学罗德院代院长,主要负责管理在该学院在读学生。他是Scott Trust(英国《卫报》和《观察报》持有公司)的董事、牛津网际网路学院的资深访问学者。

台湾动态

1、台湾辅仁大学学术交流代表团来访我校

2013314下午,台湾辅仁大学学术交流代表团来访我校,代表团由台湾辅仁大学大陆事务召集人、心理系系主任刘兆明教授、历史学系系主任林桶法教授和资讯工程学系系主任王国华教授组成,代表团与相关学院师生面对面,加深了相互了解。

刘兆明教授访问了心理学院,进行了主题为“从IO Psychology到人本工作心理学”的专题报告,并就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心理学院师生进行了深入探讨。林桶法教授访问了历史文化学院,与历史文化学院领导及近现代史专业的部分老师探讨了合作意向。王国华教授访问了计算机学院,为研究生做了一场题为“The Dissection of Boolean Matching Problem”的精彩讲座。

谢守成副书记宴请了代表团,并就两校课程共享、文献交流、交换生培养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代表团还参访了校史馆、图书馆、国际园区及黎元洪公园等地。

2、台湾师范大学萧显胜研发长一行来访我校

201331416日,台湾师范大学研发长萧显胜一行来访我校,与我校工程中心和港澳台办商谈两校教育云大学的深入合作、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学术交流等合作事宜。杨宗凯校长、马敏书记先后会见并宴请了代表团一行。

3、台湾扩大采认大陆高校学历 新增70所

中新社香港312电,台湾教育主管部门12日公告,扩大采认大陆高校学历,从原先的41所增至111所。

台湾于2011110开始承认大陆“985工程”为主的41所大学学历,以吸引陆生赴台就读研究所。为了招来更多人才,台湾“教育部”12日傍晚宣布扩大采认“211工程”学历,总校数增至111所,主要涵盖“211工程”重点学校(含“985”工程41),但排除公安、军事、医疗等相关院校。

台湾“教育部”次长黄碧端表示,扩大采认大陆学历,除了有助于争取优秀学生来台、促进两岸学术交流,也可使陆籍配偶的就学人权、台商子弟回台就学等问题妥善解决。

大学校院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生委员会,预计于13日公布2013年度简章。今年申请来台的陆生,就能适用扩大采认后的学历规定,但仍受限于“三限六不”(台当局针对陆生的政策,包括:限制陆生赴台总量,不加分、不提供奖助学金、不影响招生名额、不允许校外打工、毕业后不可留台就业等)规定,学生户籍必须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六省市。

4、台为两岸教育交流再“加油”

从中新网获悉,313台湾教育部门表示,为更好地开展两岸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吸引陆生赴台读书,今年台湾各高校共为陆生提供1118个硕博生名额,比去年台湾各高校硕博班招生名额增加近1倍。台湾高校招收陆生机构相关负责人张鸿德介绍,台湾今年硕士班招生名额共有891个、博士班招生名额227个,合计1118个名额,比去年硕博班招生名额575个,增加将近1倍。

张鸿德表示,今年招收陆生的硕博班名额大幅增加,主要是台湾各高校的积极参与。台湾今年在招生工作上,各高校也都在积极参与,增加招生名额。台湾私立院校辅仁大学硕士班,今年预计招收大陆学生41名,不光是私立学校,就连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这样的顶尖学校也在增加学校的招生名额。台湾大学为陆生保留了117个硕士名额、22个博士名额,台湾政治大学为陆生保留了64个硕士名额、22个博士名额。由此可见,台湾各高校十分重视陆生赴台就读,也都十分希望陆生到台湾读书,感受不同的教育模式与教学环境。”

(本期责编:艾龙飞 彭韬 编审:柯常青 王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