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教育国际动态信息2013年第26期(总第40期)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3-10-16   点击数:

一、国际动态

1APEC首脑会议宣言确定每年区域内100万留学生目标

近日,在印度巴厘岛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峰会闭幕。会议通过的首脑宣言显示,为保证区域内人才顺利流通,到2020年前各国将努力实现区域内每年留学生100万人的目标。

据日本《每日新闻》消息,108,在印度巴厘岛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首脑会议闭幕。会议通过了首脑宣言,各国将为实现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建设“亚太自由贸易圈(FTAAP)”而继续努力。

在首脑宣言当中,各国就努力实现2020年前区域内贸易和投资高度自由化的“茂物目标”达成一致。关于环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协定(TPP)等促进区域内自由贸易协定问题,各国确认了APEC信息共享义务以及与FTAAP相关联的方针。

为加强区域内合作促进人才与物品顺利流通,首脑宣言当中明确记录各国整修道路网和港湾等整体基础设施。此外,还明确记录在2020年前实现区域内100万名留学生目标。

2、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 三名美国经济学家获奖

据诺贝尔官方网站消息,2013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当地时间14日揭晓,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马、拉尔斯·皮特·汉森以及罗伯特·J·席勒获奖。

诺贝尔官方网站消息称,该奖以表彰他们对资产价格的经验主义分析做出的贡献。

尤金·法马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专长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与资产定价理论,因提出有效市场假说闻名。现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

拉尔斯·皮特·汉森是芝加哥大学的一位经济学家。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发现了在经济和金融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广义矩方法。

罗伯特·J·席勒是美国经济学家,学者,畅销书作家,目前担任耶鲁大学亚瑟·奥肯教席,也是耶鲁管理学院金融国际中心成员。他被视为是新兴凯恩斯学派成员之一,曾获1996年经济学萨缪森奖(Paul A. Samuelson Award)2009年德意志银行奖(Deutsche Bank Prize)

诺贝尔在1895年的遗嘱中并未设立经济学奖,不过瑞典央行为了纪念诺贝尔,在1968年增设此奖项,1969年起才开始颁发。经济学奖评选标准与其他奖项相同,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

据报道,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美国人的数量居首。而自2000年以来,每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有美国人的身影。

3、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开幕 聚焦百年海归创新与创业

中国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13日在北京举办“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第八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2013年适值欧美同学会百年华诞,因此赋予了本届北京论坛特殊的历史内涵。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传承与开创光荣与梦想——百年海归创新与创业”。全国政协副主席、欧美同学会会长韩启德出席论坛并致辞指出,百年前的191310月,詹天佑、蔡元培、胡适等留学归国知名人士联合京津两地归国学人在北京共同发起创建了欧美同学会。历经一个世纪的光荣与梦想,欧美同学会坚持以国际视野、科学理念,推动国家民族振兴,科学发展,传承留学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连接海内外留学人员,用先进的科学民主文化知识和进步的思想理念,为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刘延国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致辞。他表示,充分开发利用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荐和用好海外各类人才,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透露,截至去年底,我国留学人员回国总数达到109万人,2012年一年回国服务人数有27.29万人,数量比上一年增长46.57%,创历史新高。

王晓初说,“欧美同学会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留学人员组织,在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进一步加强与欧美同学会的合作,进一步凝聚海外留学人员的智慧和资源,共同推进我国留学人员工作的开展,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创新创业、为国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是中国留学人员最高层次、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的论坛,是一年一度中国海归的盛会,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历届参会海归人员和各界精英达500余人。

4、中国留学规模世界居首 回流趋势明显且呈年轻化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车伟民近日表示,中国留学生规模居世界首位。留学市场呈现4个特征。

4个特征是:类别多样,情况复杂,其中自费成为主流,跟前些年相比,出现低龄化趋势(并非指中小学生出国留学);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美、澳、英、加、日为主;安全问题凸显,意外事件时有发生;留学回国人员持续增多,留学人员作用巨大。

截至2012年底,在外留学总人数为155.34万;2012年出国总人数为39.96万,比2011年增加5.99万,自2008年起连续四年保持百分之十几的高增长率。现阶段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大概相当于1983年全国高校招生总数。预计2013年出国留学人数将超过45万。

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2012年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共109.12万人次回国,回国人员的增幅从2008年起与出国人数持平,回流趋势明显,且呈现年轻化,24岁至30岁之间的人员占归国人员总数的80%以上,女性高于男性。2012年的归国人员学位以硕士为主,平均留学时间为1.9年,学科主要分布于管理学(30.9%)和经济学(25.6%),其次为工学(17.1%)和文学(11.9%)。回国就业单位以国企、民企和外企为主。

二、他山之石

1、国际研究生奖学金信息说明会10月即将召开

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站报道,国际研究生奖学金信息说明会(International Graduate Scholarship Fair, IGSF)自2009年举办以来,已为100余所国际知名高校和2万余名学生搭建了面对面的交流平台,其公益性和影响力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

第五届IGSF说明会将于201310月举办,日程如下:

1. 北京

时间:1019(周六)9:00-17:00

地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

2. 哈尔滨

时间:1023(周三)10:00-18:00

地点: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馆

3. 上海

时间:1026(周六)9:00-17:00

地点:同济大学教学综合楼首层大厅

说明会内容:

*包括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来自16个国家的85所国际知名大学发布详实的招生和奖学金信息,学生可提前预约现场面试机会;

*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和法国等驻华使馆解读各国最新签证政策;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就国家公派留学选派工作提供现场咨询并作讲座;

*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提供海外院校和签证申请指导。

说明会详情请参阅国家留学基金委网站

http://www.csc.edu.cn/News/05bf173716c0437f9fa61fdbe15bfcb1.shtml

2、国家留学基金委关于调整办理派出手续流程的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站近日通知,根据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管理办法,国家公派留学人员(以下简称留学人员)在派出前需办理《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公证、交存出国留学保证金手续。此外,部分人员还须经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留学基金委)审核邀请信、外语水平证明并出具同意派出的函件。只有办理完上述三项派出手续者,方可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或教育部出国人员上海集训部、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留学服务机构)办理领取《报到证》、出国机票等手续。

为进一步加强派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广大留学人员,国家留学基金委将自2013111日起调整留学人员办理派出手续流程。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派出前需办理的手续

1.开具《同意办理派出手续的函》(以下简称同意派出函)

需要国家留学基金委开具同意派出函的留学人员,请及时登录国家公派留学管理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平台)按要求上传相应材料,提交国家留学基金委审核。留学人员可通过信息平台查询办理情况,国家留学基金委不再出具纸质《同意派出函》。留学人员办理同意派出函后方可向留学服务机构申办签证、预订机票。

不需国家留学基金委开具同意派出函的留学人员,收到录取材料后,即可向留学服务机构申办签证、预订机票。

建议留学人员获知被录取后,登录信息平台及时查询是否需要办理同意派出函。

2.审核《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

请留学人员将公证后的《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以面交或邮寄(邮寄时请注明协议书审核)的形式直接提交国家留学基金委审核,留学服务机构不再代收。审核情况将在信息平台公布。

3.交存出国留学保证金

留学人员按规定交存出国留学保证金后,国家留学基金委将为留学人员出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保证金收款证明》。通过银行汇款的留学人员,汇款后应及时将汇款凭证面交或传真至国家留学基金委审核。

上述手续具体办理流程及要求,请留学人员登录国家留学网认真阅读《出国留学人员须知》并按要求执行。留学人员可登录信息平台查询审核办理情况。

请留学人员务必根据拟派出时间及办理签证、预定机票等所需时间,提前办理上述手续。建议一般至少提前2个月以上,应考虑协议书不合格、保证金未及时到账等情况而影响派出时间。

二、发放签证、机票,预支奖学金生活费

留学人员办理完全部派出手续并审核合格后,方可凭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具的《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资格证书》到留学服务机构办理领取《报到证》、签证、机票,预支奖学金生活费等手续。

三、有关申办签证、预定机票事宜请直接咨询留学服务机构(具体联系方式见《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3、湖南省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启动

1012日上午,湖南省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联席会议在湖南师范大学召开,此举标志着湖南省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

去年12月,教育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合作共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根据协议,教育部将立足湖南教育国际化实际,结合湖南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鼓励湖南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拓宽渠道,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湖南省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有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促进全省教育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会上,教育部国际司司长张秀琴指出,教育部与湖南省共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探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新途径、新模式的重要手段,更是完善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教育交流合作大格局有机组成部分。期待湖南省按照试验区规划的部署和要求,积极谋划,狠抓落实,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更好更快发展。

湖南省教育厅主任督学陈湘生透露,湖南将重点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与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提升湖南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拓宽人文平台等四大任务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训,全面推进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

4、贵州设立外国留学生奖学金 每生每年最高2万元

为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贵州高校学习交流,贵州从今年起启动外国留学生奖学金,设立东盟国家留学生专项奖学金。在贵州高等学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每学年最高可获奖学金2万元。 

从贵州省教育厅了解到,贵州省外国留学生奖学金主要用于奖励正在申请或已在贵州高等学校学习的外国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及就读时间在1年(含1年以上)的语言或专业进修生。

三、外事新闻

1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健康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校召开

1014上午,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健康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八届全国医学地理学术讨论会在我校开幕。来自中国地理学会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际地理学联合会环境与健康委员会、以及其他医学地理学界的专家和代表共80余人出席了会议。国际地理学联合会环境与健康委员会主席王五一、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我校副校长李向农及相关院系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龚胜生教授主持,副校长李向农、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罗静分别致辞。
  李向农对与会代表表示了欢迎。他指出本次会议既是我国医学地理学界同仁难得的一次学术交流机会,也是我校110周年校庆重要的国际学术活动。他希望通过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促进医学地理学的新发展。张国友秘书长表示,本次会议可以聚集众多专家学者于一堂,为大家创造一个交流平台,为人类发展和环境治理作出更多的贡献。罗静院长简要介绍了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和医学地理学专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国际地理联合会健康与环境专业委员会主办,我校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承办,旨在探讨环境变化与公众健康的关系,推动中国医学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化。

2、第七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1012上午,第七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华中师范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资深教授邢福义、副校长李向农出席。
  李向农介绍说,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发起和组织的学术研讨会。国际化、高规格、专题性、连续性的特点,让历届会议产生推动汉语语法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起到了积极作用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他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华师110周年校庆的大致情况,并点明该研讨会是校庆系列学术会议之一。本次会议的举行,不仅会继续推动汉语学界对语法化问题研究的深入,促进国内外语言学同行的学术交流,也将进一步提升我校汉语学科的建设水平和学术影响。
  邢福义教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语法化问题的重要性,关于语法化问题的学术研讨会加强了语法研究的科学化,同时也深化大家对汉语语法的认识。他同时点明这样的研讨会有利于帮助弄清以后语法研究的动因,理清不同的语法现象。
  合影留念后,上午的会议报告逐步展开。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马贝加、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张丽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邓思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昆山校区李宗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潘秋平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吴福祥先后分别汇报了他们的论文。
  第七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与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承办,商务印书馆协办。

3、当代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校举行

核心提示:美国华盛顿大学终身教授林志、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顾雄、戈登和马里恩史密斯年轻艺术家基金会执行董事阿斯特丽德海尔达勒(Astrid Heyerdahl)、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齐白石纪念馆馆长吴洪亮等25名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学者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1010上午,当代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开幕式在华中师范大学十号楼报告厅举行。副校长蔡红生、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出席,美术学院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参加了开幕式。本次会议由我校美术学院主办、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协办,是对我校110周年校庆献礼。
  会议的举办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大力支持,特邀了国内外数位在相关领域有影响的艺术家和学者做精彩的主题报告,探讨文化艺术等内容的意义。美国华盛顿大学终身教授林志、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顾雄、戈登和马里恩·史密斯年轻艺术家基金会执行董事阿斯特丽德·海尔达勒(Astrid Heyerdahl)、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齐白石纪念馆馆长吴洪亮等25名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学者参与了此次研讨会。会议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成果交流和理论研究的学术平台。
  据了解,本届主题为观念与文献的国际学术会议分为当代艺术创作”“当代艺术展”“当代艺术史、批评、教育三部分,与会的专家学者于101011日分别展开讨论,进行学术思维的碰撞。

4、美国奥古斯坦那学院师生代表团访问我校

1010,美国奥古斯坦那学院师生代表团一行79人来我校访问。老校长章开沅先生在午间会见了代表团教师并共进午餐。外事处协助代表团安排了半天在校内的师生交流活动。

上午9时,奥古斯坦那大学东亚海外教学项目主任诺门·莫林(Norman Moline)教授,带领施曼霞(Marsha Smith)教授等4名教师及74名学生来到外国语学院。外事处副处长张遗川对访问团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简单介绍了我校概况,特别感谢了奥古斯坦那大学三十年来对我校英语教学项目的巨大支持。访问团项目主任莫林教授也表示能再次来华师访问深感荣幸,他们回顾了奥古斯坦那学院与我校26年的交流历史,希望此行能有更大收获。

见面会后,双方师生进行了形式活泼、坦诚深入的交流。访问团5位教师与英语系主任华先发教授及外国语学院几位曾经访问过该校的教师进行了亲切交流,重叙友情。同时,奥古斯坦那学院74名学生分为11组,分别走进我校专业英语及大学英语课堂,观摩我校英语课堂教学。课后,我校学生志愿者带领访问团学生在食堂一同午餐,并在饭后参观了校园。

此外,访问团5位教师应邀访问了国际文化园区。外事处处长柯常青和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佐斌与他们进行了座谈。双方就未来如何拓展两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一致认为今后将通过开展学生短期交流与教授学者互访等形式继续推进两校的友好交流。

中午,我校老校长章开沅先生与代表团教师进行了亲切座谈并共进午餐。1987年,正是在章校长的推动下,两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章校长还被奥古斯坦那学院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章先生表示非常珍视与对方的交流合作历史与友好关系,希望今后两校交流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5、爱丽丝·门罗获诺贝尔文学奖 《外国文学研究》上月曾专文介绍

82岁的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位三度荣获加拿大总督文学奖的“短篇女王”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而我校编辑出版的《外国文学研究》杂志恰于一个月前刊发有关门罗的学术专访。

这篇题为“从艾丽丝·门罗看加拿大文学”的学术专访是《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在2012年策划并实施的。访谈者周怡受《外国文学研究》的委托,对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罗伯特·撒克教授进行了访谈,后者基于30年跟踪与研究门罗的学术积累写成了长达600余页的第一部门罗传记《艾丽丝·门罗:书写她的生活》(2005, 2011)。

访谈探讨了门罗小说的叙述技巧、地域母题及艺术美学等问题以及门罗与加拿大安大略传统和美国文学的关系。门罗曾经于20世纪80年代访问过中国,中国学术界从2000年前后才开始关注和介绍,至今发表30余篇论文和1篇博士论文,但多为介绍,有深度的学术论文寥寥无几,因而本篇访谈成为中国学术界深入认识这位新科诺奖得主的重要文献。

本篇关于门罗的访谈,策划并实施于我国在门罗研究尚很薄弱之际,发表于门罗获得诺奖之前,反映了《外国文学研究》杂志敏锐的学术嗅觉和突出的学术前瞻性。

近年来,作为中国大陆唯一一份AHCI收录的期刊,《外国文学研究》以创办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为目标、立足学术前沿,坚持个性、积极策划,面向国内外采取吸引、邀约、培育优秀稿件,打造出了多个特色鲜明影响面广的栏目。

自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以来,该刊还刊载了专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让·米歇尔·拉巴特、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伊拉·纳代尔、加拿大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琳达·哈琴、澳大利亚著名性别研究理论家瑞文·康奈尔、美国著名诗人兼批评家汉克·雷泽尔等世界一流学者和作家的文章,进一步突出了该刊“中外学者访谈”栏目的前沿性、国际性、学术性价值。

3B四、港澳台动态

香港动态

(1)港大MBA连续4年膺亚洲第一

香港文汇报1011 香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于今天公布的《经济学人》(Econmist)杂志世界MBA排名榜中,成功打进全球25大列第二十四位,较去年跃升17级,且更是自2010年起连续4年名列亚洲第一。港大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张介对港大MBA获认同感高兴,并期望修读课程的商界精英灵活应用在港大所学的商业知识和管理技巧,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

经济学人MBA排名因应毕业学员薪酬增长、人际网络发展、个人发展与教育经验、开拓新就业机会等因素,就世界各地MBA课程进行独立调查定出排名。今年港大名列全球第二十四位,比去年第四十一位跃升17级。

(2)辽宁省文科状元休学续:港大与北大商讨入学事项

人民网香港1011 针对社会上讨论正酣的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丁宁从香港大学休学、回到高中复读一事,香港大学发言人今天回应,港大尊重有关决定。港大同时表示,了解到刘丁宁认为北京大学课程较贴近她的学习兴趣,该校现正在与北京大学积极商讨,希望能作出合适安排,让刘丁宁可以尽快如愿进修相关课程。

香港大学发言人表示,大学视每一个学生为独立的年青人,相信学生有能力在面对问题作出独立思考后,做出适当的判断和决定。大学尊重刘丁宁休学的想法和决定,希望她能按照她的意愿和兴趣学习;也希望外界人士,同样尊重她的选择和隐私,让她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好好生活和学习。

对于刘丁宁是否可以重回港大?港大发言人说,一般而言,休学的学生,日后如想重返校园就读,也是可以申请恢复就读的。发言人透露,一般情况下,港大每年入学的新生中,有机会出现极个别的同学因为各种个人原因而申请退学或休学,大学会在他们提出时,尽量了解有什么地方可以为他们提供协助。

澳门动态

(1) “提升公共管治能力两岸四地学术研讨会”在澳门举行

国际在线消息1010讯:由澳门行政公职局、澳门大学等主办的“提升公共管治能力2013两岸四地学术研讨会”9日在澳门召开。研讨会对促进两岸四地学者深化公共管理研究有积极意义。

会议期间,来自两岸四地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澳门管治”、“公共管治”、“区域合作”以及“绩效评估”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竺乾威教授、台湾世新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叶一璋副教授、澳门大学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刘伯龙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学曹景钧副教授等进行了主题发言。他们分别就行政伦理与文化、区域合作、公共服务、政府服务创新、横琴开发、跨部门政务协同、腐败控制以及政府运作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此次会议共收到四十篇论文,其中澳门公务员及学术团体共发表了十三篇。

(2)颜泽贤教授转任澳门城市大学校董会主席顾问 彭树成教授出任大学代校长

澳门城市大学网站105讯日前,经澳门城市大学校董会主席批准,颜泽贤教授自2013101日起,不再担任澳门城市大学校长职务,转任澳门城市大学校董会主席顾问、澳门城市大学教授;与此同时,校董会任命现任常务副校长彭树成教授,自2013101日起任代校长。校董会陈明金主席高度评价颜泽贤教授在任期间的工作成绩,对代校长彭树成教授寄予深切期望。

彭树成代校长,出生于澳门的知名学者,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系第一名毕业,1987获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机械工程学博士,亦曾获澳门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在过去12年间,担任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协理副校长暨机械工程系“杰克-霍姆斯”杰出教授。

台湾动态

(1)莫言担任台师大讲座教授 校长张国恩:近乎义工

中国台湾网1013 据台湾媒体报道,继高行健之后,台师大成功延揽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担任讲座教授。台师大校长张国恩与国文系主任锺宗宪,对莫言的风范均表敬佩。除了台湾文艺奖得主施叔青居中牵成,台师大与北京师大长达20年的友好交流亦是主要原因。

基于双方的姐妹校之谊加上对台湾的文风感受良好,张国恩今年赴北京拜访时已获莫言首肯,正在规划的“全球华语写作中心”可望明年成立,并由莫言担任指导顾问,与北京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交流。诺奖得主担任讲座教授并未要求高规格接待或酬劳,张国恩强调“近乎义工!”

台师大的全球华语写作中心将聚焦“全球视野下的华文世界”,而正在推动的“文学创作学程”可望透过这些国际级的大师,在暑假期间以短期驻校、网络指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

(2)马英九“双十讲话”:两岸应共同努力振兴中华

东南网1012 前日上午,台当局举行“双十庆典”活动,马英九在会上作了20分钟演讲,其中两岸交流成为他重点阐述的内容。马英九强调,在两岸关系上,我们要选择互利双赢的两岸和解,还是要选择紧张冲突的两岸对立?这是台湾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全民必须面对的关键选择之一。

马英九说,过去,台湾曾经选择对抗与封闭,让台湾海峡和朝鲜半岛成为东亚的两座火药库。经过这五年跟大陆推动和解与合作的努力,今天的台湾海峡已经成为亚洲最和平的海峡、最繁荣的通道。

马英九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关系不是国际关系。五年多来,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签署了19项协议,实现了海空运直航、陆客来台、司法互助、经济合作等交流,其中包括三年前签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与今年6月签订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马英九提及,日前习近平与萧万长在APEC晤谈,陆委会主委王郁琦也和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会面。这都是两岸在正视现实、共创双赢的基础上开创出来的结果。

马强调,当前两岸应该不断地透过沟通协商来增加彼此的政治互信,扩大深化两岸交流互动来增进人民福祉,同时推动互设两岸两会办事机构来强化为民服务,共同为两岸合作、振兴中华再创新的高峰。

(3)两岸菁英研习班开业 展开跨领域互动

中国台湾网1010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为建立各领域菁英在两岸政策方面的互动平台,学术单位与民间智库今天起在台湾成立“2013年两岸政策菁英高阶研习班”,学员横跨政界、学界、企业界及传媒界。

“研习班”始业仪式由台湾政治大学、“台北论坛基金会”等共同举办。“台北论坛基金会”董事长苏起在会上指出,希望平台提供讲师学员教学相长机会,共同为两岸关系努力。

台湾政治大学教职员童振源表示,两岸高阶研习班有4个特色。首先,研习班讲师横跨两岸各领域、分布在各个相关院校,很多讲师还有丰富的实务经验,希望提供更多知识及思考方式。第二,参加研习班的学员都是社会各界菁英,且都与两岸关系有关系,在两岸政策制定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第三,横跨各领域的学员能提供各种看待两岸关系的角度,有助彼此累积共识,甚至进一步提出创见。

据指,本届“研习班”共有11名讲师、20名学员,预计明年将率团赴大陆参访,与大学、智库等单位接触互动。

(本期责编:李萍 彭韬 编审:柯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