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届全民教育工作会议举行 郝平出席会议讲话
10月24日,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全国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主办的第八届全民教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来自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主任郝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代表辛格、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副代表苏天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据悉,2000年在达喀尔召开的“世界教育论坛”上,164个国家的政府承诺实现全民教育,并制定了到2015年前要达成的六大目标,包括扩大早期幼儿保育和教育、普及九年义务基础教育、满足青少年和成人的学习需要、扫盲率提高50%、两性公平与平等、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等。《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2》显示,各国在实现全民教育六项目标方面取得的成就毋庸置疑,但实现目标的进程放缓,大多数国家目标难以实现,大约2亿青年需要二次机会获得基本识字和计算能力。中国在全民教育目标下则取得喜人成就,比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儿童营养不良率降低了2/3以上;“两基”攻坚取得辉煌成就,成年文盲人数减少了66%,从1.83亿降到6200万,等等。来自巴基斯坦的代表说:“愿向中国学习,把中国的经验带回我的国家去。”
全民教育对推进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将信息技术创新性地应用于教育领域,中国的全民教育将步入一个全民学习的新时代。苏天明说:“中国教育已取得惊人成绩,中国不仅要规划本国教育发展,还要总结经验与世界其他国家分享。”
当然,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教育面临很大挑战。辛格认为:“中国教育面临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等难题,面临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描画2015年之后新的教育蓝图成为当务之急。”
郝平指出,回顾中国全民教育项目的成果和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与各国进行交流,并对2015年后教育发展日程的制定提出前瞻性的战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据悉,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和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制定的教育现代化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将为衡量教育发展程度,查找与国际社会的差距、提高教育质量等提供重要依据。
2、新西兰“一刀切”国家教育标准政策受质疑
据新西兰先驱报10月28日报道,新西兰教育部长帕拉塔的顾问团呼吁,对现在实施的“一刀切”的国家教育标准政策进行调查,因为它可能会对学业成绩差的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当教育部长的支持者最终认识到“一刀切”国家教育标准政策的危害时,他们也不约而同地与大多数学者、校长、教师、政党和家长一起承认这项政策是目光短浅的。
坎特伯雷大学教育学名誉教授艾丽说,帕拉塔部长的顾问应该进一步号召对该项政策其他副作用进行调查。譬如,应该考虑那些来自单亲或者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家庭的学生,因为他们被认为是不会读书的、失败的;也应考虑那些失真的学校课程以及教师的压力;应该考虑那些已经达到统一标准的聪明学生的发展;还应考虑标准太过模糊,以致无法在各所学校中统一解释;也要考虑教师评价学生方式的巨大不同;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差一点的学校无法吸引优质教师;我们还要考虑学生、教师和学校没有被公平地评断,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3、中国出现"史上最大海归潮" 去年回国人数27.29万
11月4日,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在北京发布。蓝皮书指出,2012年,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数量达到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6%,出现“史上最大海归潮”。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
中国经济稳定是海归潮出现主因
蓝皮书介绍,从留学人才回流的情况来看,近10年,中国的留学人员回流比例不断提升,2012年达到41.3%,在不久的将来,回流率将超过50%。
蓝皮书分析,进入21世纪后,中国出现的留学热潮是当今海归潮的直接原因,而中国经济稳定是回流主因,91.8%的中国海归称,中国有更好的经济发展机遇,这是他们回国的最重要原因。
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国际人才的政策及战略,为人才回流提供了各种便利,成功地吸引了许多高端人才。
但蓝皮书指出,虽然如此,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比例还比较低。有关数据显示,回国人员约一半为国外1年期硕士学位项目毕业生,获得博士学位又有相应研究或其他工作经历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回流率仍然处在较低水平。
“海待”现象不明显,海归青睐金融行业
据蓝皮书研究显示,目前,86%的海归能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海归就业难问题并不突出。不过,多数海归回国就业的薪资水平比预期低,77.5%的海归薪资水平比预想低,其中,38.5%的海归薪资比预想低很多。
蓝皮书指出,海归回国就业地区覆盖了15个省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发达省市。其中,有41.6%的海归在北京就业。
金融及相关服务业是海归就业最多的行业,有48.5%的海归进入金融及相关服务业工作。按人数比例从高到低,其他吸纳海归就业较多的行业有:教育、科研占9.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占8.7%,文化创意产业占7.4%,生物工程或医药占7.4%,新能源、新材料占7.0%,政府和公共事业占6.9%。
“海鸥”比例增多,政策需兼顾各层次留学人员
蓝皮书称,虽然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比例还比较低,但是,高层次人才在国内外环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据蓝皮书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人社部提出了针对海外学子的“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促使“海鸥”群体壮大。
“海鸥”群体多为在国外获得绿卡或国籍的高层次人才。他们频繁往来于国内和海外,从事商务贸易及各种不同项目,他们选择如回国经商、向国内转移技术或进行投资等各种适合自己的方式为国服务。蓝皮书认为,目前,留学人员相关政策主要关注高层次人才,随着回国留学人员的层次、类别多元化,应该制定一批针对性强的新政策,尤其是制定面向全体留学人员的普惠政策,包括子女入学、社保、就医、出入境等,加强市场经济手段的建设,给予不同层次的海归以同样的国民待遇,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
例如,更多地关注小海归的就业问题,把他们纳入国家“大学生就业计划”,关注他们的基本利益需求,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关注大量的“海鸥”人才,加大绿卡发放和人才签证的力度,激励他们为国服务。
4、美国将成未来10年最大留学目的地 依赖中印生源
据美国《侨报》报道,美国一直是中国学生留学的首选国家,近年更呈现井喷的态势。中国自2008年以来,每年向美国输送的学生人数以20%速度增长,2010年超过印度,成为美国第一大外来生源国,2012年秋,中国留学生人数达194,029人。在正处于金融危机中的美国各级政府大幅度削减教育资助的时候,这无疑是针经济上的强心剂。中国留学生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英国文化协会之教育情报全球研究报告,他们估计美国是在未来10年最大和增长最快的留学生学习的目的地。同时也指出,美国大学倘若太过依赖中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留学生的话,当这些国家经济走向衰退时将受到很大伤害。该研究显示,从2011年至2014年,预计中国和印度留学生增加的人数是全美外国留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至2024年,在世界各地的外国留学生将从2011年的300万人增至390万人,其中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和印度,而美国大学将占这些留学生的很大一份比例。
根据美国开放门户2011年发布的报告,美国三大生源国分别是:中国、印度和韩国,该三个国家留学生构成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学生)入学总数的将近一半(46%)。加拿大、台湾、沙特阿拉伯和日本每国(地区)占国际学生总人数的约3%到4%,前七位的来源国(地区)构成总数的约60%。
中国改革开放后,一大批人“下海”经商、在生意上取得很大成功,他们的经济实力也不断增加,中国的留学生群体也发生很大变化,从早年公派为主到现在自费出国留学为主。中国留学生进入很多美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分校、华盛顿大学、耶鲁大学等,有的大学中国留学生人数在几年内即可翻倍,甚至3倍或4倍。与此同时,这些大学周围城市的房屋价格也因为家长购买给其子女读书时居住而水涨船高。
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各自学习的大学取得长足的成绩,这对他们日后在美国工作或归国创业都有很大裨益。南加州大学政治系学生Stanley Rosen说,这些中国留学生学习都有各自的目的,很多人回国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创业,并且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成功,但这样的做法在其它国家未必行得通。
另一位学者Soni则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彼此不了解就很容易妖魔化对方,当中国留学生和美国社会渐行渐近的时候,加之越来越多的美国学生到中国学习、旅游,将促进大家成为朋友,成为一个整体,增加合作的机会,使双方的关系更透明、更有成果。
从2006年到2010年,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激增35倍,从17人增至603人。该校81%的外国留学生都来自中国。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使他们沉溺在交际封闭的华人圈子里,没机会说英文,也没有美国朋友。在其它大学也出现类似这样的问题。由于跟不上,英文又不过关,使一批留学生失去当时留学美国的初衷。
5、2013中国国际教育展在京开幕 CACOS首度亮相受瞩目
11月2日至3日,"2013中国国际教育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来自法国、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共42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所院校参展,逾2000名校方代表莅临现场,面对面为学生和家长解惑答疑。同时,新型在线自主留学平台CACOS也首度正式亮相,成为本届留学盛会的一大亮点。
专家介绍,CACOS全称为China Application Centre for Overseas Study,即中国海外留学申请中心,是一个依托澳大利亚IDP教育集团的院校信息库和资源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一站式、全免费的自助线上申请系统。它的最大的特点是在申请材料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不收取服务费,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资讯,帮助学生申请海外院校。学生可在线上完成院校的所有注册申请,实时获得办理进度提醒,直至顺利拿到录取通知书,获赠实用留学小工具,是一种省钱省力又高效便捷的全新DIY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CACOS的服务对象是具有一定的自我研究能力,有比较高的自我认同感,但对成本比较敏感,而且对中介服务有点排斥的学生。这类人群有强烈的DIY倾向,并迫切需要一些专业的指导和引导。CACOS采用了全新的O2O服务模式,不仅提供在线的院校申请服务,还拥有资深的专家顾问团,对学生在线提交的留学意愿进行专业评估,帮助学生精准定校选专业,帮助学生解决DIY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实现"自我研究"和"专家意见"之间的最佳平衡和组合。
为了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理解这种新型的DIY留学模式,工作人员还专门制作了CACOS在线申请视频教程在现场的电视屏幕上滚动播放,手把手的指导,加上成功案例的现身说法,让不少学生和家长很感兴趣,长时驻足。一些学生当场感叹:"这种免费的申请平台真是太实用了!"一名大四的L学生还现场注册,在专家的指导下成功完成了第一套澳洲留学方案的申请。
据介绍,CACOS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今的80、90后甚至00后越来越标榜自主和独立,对留学也形成了自己的清晰想法,CACOS提供的这种信息来源可挑选的服务恰好迎合了年轻一代的需求。而且,也与中国国际教育展的宗旨不谋而合:组委会表示,中国国际教育展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原则,鼓励学生自主自立选择留学。CACOS这种全新的自助式留学申请平台在教育展上的首度亮相,完美地践行了这一原则,也因此受到了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
实际上,中国国际教育展对自主自立留学理念的提倡,也是顺应行业形势的有力体现。早在9月举办的"2013首届留学趋势与服务创新研讨会上",教育部涉外监管网总编辑兼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就曾明确指出,从中国留学行业整体来看,自主留学无疑是未来的趋势之一。多位留学专家也一致表示,CACOS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留学服务模式,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服务,是社会更成熟的一个表现,并有望成为留学服务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据了解,中国国际教育展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留学类展会之一,自2000年建立以来,今年进入了第十四届。舒适的咨询环境,便捷的现场面试评估,为学生与校方代表面谈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平台,也使本届展会异常火爆,第一天,就吸引了17000余人前来。另悉,中国国际教育展在北京落幕后,还将辗转巡回西安、武汉、上海和成都等城市。
1B二、他山之石
1、上海交通大学成为Coursera全球百家合作伙伴
10月24日,全球知名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程(MOOCs)平台Coursera宣布其全球百家合作伙伴,上海交通大学和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百家高校、科研机构一起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教授表示,作为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上海交大一直致力于优质教育资源全球共享。首批即将上线的课程,都是由著名教授领衔的精品课程,将引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黄震认为,MOOCs将引发“学习的革命”,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化,重塑世界高等教育版图。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的大学将变得没有国界。
Coursera联合创始人达芙妮•科勒表示,能够与如此多的优秀伙伴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共同推广教育机会深感荣幸。在线课程平台将教授们的授课现场在线传达给全球数百万观众,其意义非同寻常。在线课程的学生群体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将这类资源不断向全球推广的价值所在。
2、西交利物浦大学与汤森路透合作建国际金融实验室
日前,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商学院与汤森路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国际金融实验室。同时,西浦国际商学院还与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达成战略合作,整合行业资源为促进学院发展。
据介绍,汤森路透是世界一流的企业及专业情报信息提供商,主要为专业企业、金融机构和消费者提供财经信息服务。目前,汤森路透学术机构用户覆盖全球数百所知名高校及权威经济金融研究机构。
在新成立的金融实验室中,汤森路透将为西浦国际商学院提供旗舰产品Eikon,作为实战研究、模型交易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实验平台。该实验室通过模拟实际市场的运作环境,让学生真实体验投行或者基金经理的角色,以获得处理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产品的实战经验。
“我们很高兴成为中国第一家提供这样一种金融实践资源的国际商学院,对于那些对金融事业感兴趣的同学来说,这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西浦国际商学院院长狄苏文教授介绍说,国际金融实验室计划于2014年第一季度投入使用。同时,大学还将投资2.8亿元在南校区建设全新的西浦国际商学院教学大楼。
在西浦国际商学院与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的合作中,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将在西浦国际商学院设立办公室,为国际商学院学生尤其是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来自行业的学习和职业指导。同时,协会也会为国际商学院的优秀学生设立专门奖学金。作为整合多元化资源的战略之一,西浦国际商学院还成立了国际咨询委员会,指导学院的课程设置。
3、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心落户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地球村”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命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语言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地球村”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将这所高校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纳入国际文化教育交流范畴。
作为民办高校,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能够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青睐,得益于该校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球村”。该“地球村”是国内唯一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型综合性语言文化实践教学基地,于2011年和2013年先后被确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球村”从整体设计到每一件陈设,都渗透着各语种国家独特的文化内涵。学生们可以在四大发明、文房四宝等古色古香的氛围中感受中国文化;也可以坐在樱花树下、榻榻米上体会日本风情;还可以在哥特式建筑背景中,在风车旁领略异域风光……
“‘地球村’又被赋予“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心”的新使命,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在我国的二类国际中心,这也意味着它将通过一个更高的交流平台,把我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语言文化相融合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广泛地介绍给国内外的教育机构和研究中心。”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秦和校长说。
4、2014年度柏林自由大学--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博士项目(博士学位及联合培养项目)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2014年度柏林自由大学--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博士项目(博士学位及联合培养项目),该校驻京代表处主任Beate ROGLER女士将于11月6日前往武汉,向大家介绍该项目及其他博士奖学金项目,并现场回答同学们的问题。
宣讲会时间:2013年11月6日15:30-16:30
宣讲会地点:武汉大学,教1楼302室
下文附上该项目具体信息,仅供参考:
2014年度“柏林自由大学—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合作博士项目”由柏林自由大学提供博士学习席位(open position),由国家留学基金委提供奖学金。来自自由大学各个学科领域(工程类除外)的教授们共为中国学生提供了近50个项目,专业分布如下:
理科类:
物理学
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
生物学
药学、病毒学
数学在生命科学的应用
计算机科学
地理学
人文社科类:
西欧历史研究
宗教文化、佛教研究
伊朗学、突厥学、印欧文化研究
媒体应用/政治参与
国际政治研究
统计学
关于各个博士项目的内容,以及该合作项目的详细信息请参见网站:www.fu-berlin.de/china
任何相关问题欢迎来信咨询:beate.rogler@fu-berlin.de,学生也可直接向Martin BISSE先生咨询:Beijing3@zedat.fu-berlin.de 或致电010-6590 6676转33。
1、“全球华语语法研究”课题组会议在新加坡召开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华语语法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会议于2013年10月27-28日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召开,来自美国、新加坡、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9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项目首席专家邢福义教授主持。
邢福义教授介绍了项目开题以来的总体情况以及整个工程的规划设计。整个工程为分4期,2011-2015年做的是第一期工作。这项工作没人做过,我们是在探路、寻路,要完成这项宏大的工程,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各子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前一阶段的研究进展。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各子课题组基本完成了田野调查和语料收集,建立了语料库,并对语料进行了整理和初步分析,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大家深入讨论了研究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形成了共识;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要求,商定了本期项目最终成果6卷本《全球华语语法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案。会议开得务实紧凑,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会议期间,邢福义教授和汪国胜教授应邀访问了“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双方就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的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了意向。。
2、美国柯克生命科学研究院校长来访我校
10月31日,美国柯克生命科学研究院校长谢尔顿·舒斯特(Sheldon M. Schuster)以及信息中心主任兼亚洲事务主管杨一侃教授来访我校。校长杨宗凯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会见了代表团一行,生科院及外事处负责人参加了会见。
杨宗凯回顾了两校近年来的交流情况。他说,自去年8月以来,双方互访频繁,多次就合作事宜进行了探讨。随后,他向代表团介绍了我校历史、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强势专业等基本情况。他希望,两校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合作与交流,造福于两校师生。
谢尔顿·舒斯特感谢我校的热情接待,并对华师开展的本科教学改革和实施的“一体两翼”发展思路表示钦佩。他说,柯克研究院也非常重视国际化的办学思路。目前,学校有很多学生愿意到中国实习或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他希望未来两校能够在教师互访和学生交流生做得更好。
杨一侃教授说,中国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日益发展壮大,能有幸让学生前来感受中国文化,非常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这次“3+1+2”合作项目是两校合作的一小步,却是两校未来发展的良好开始和基础。
最后,谢尔顿·舒斯特校长与杨宗凯校长签署“3+1+2”合作项目协议。
3、河田悌一教授、陶德民教授向我校赠书万余册
近日,日本关西大学前任校长、现任日本私立大学振兴共济事业团理事长河田悌一教授将其多年收藏的日文及中文近万册图书赠予我校图书馆,供我校师生学习、研究使用。
河田悌一教授捐赠的图书内容涵盖历史、文学、社会、哲学等多个领域。其中很多书籍为学术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孤本、善本,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关西大学教授陶德民也向我校捐赠图书两千余册。
11月3日上午,赠书仪式在我校图书馆举行。校长杨宗凯为河田悌一教授、陶德民教授颁发了捐赠证书,党委书记马敏向河田悌一教授赠送了涂光雍教授的书法作品和周洪宇教授的著作《不朽的文华》。
著名历史学家、资深教授章开沅发表了讲话。他深情回忆了与河田悌一教授三十多年的深厚情谊,讲述了关西大学与我校在中日友好交流做出的贡献,表示了对中日友好千秋万代流传充满希望。河田悌一教授向师生们分享了与章开沅教授交往的往事,表达了对章开沅先生人格魅力的钦佩,同时他希望我校师生能充分利用这批图书,学以致用,胸怀对华师、对中国、对世界的爱,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陶德民教授在捐赠仪式上又追加赠送了一批新书。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馆长梁华平、副校长李向农也出席了捐赠仪式。捐赠仪式由副校长黄晓玫主持。
河田悌一
河田悌一出身于近代日本知名主张对华友好的河田家族,祖父为战前日本的大学者河田嗣郎、先后担任京都大学教授和大阪商科大学首任校长。1968年大阪外国语大学中国语学科卒业。1972年大阪大学大学院博士课程(中国哲学)修了,大阪大学博士,和歌山大学讲师、助教授,1986年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2003年-2009年关西大学校长,2010年起任日本私立学校振兴共济事业团理事长。
河田悌一是日本著名中国思想史学、近现代史研究学者,曾接受岛田虔次教授、竹内实、余英时、史景迁等国际知名学者的培养,河田教授在戴震、章太炎、李大钊等中国思想家的研究方面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可。河田先生长期以来主张中日友好, 1966年8月河田悌一教授曾作为日本大学生友好访问团成员访问中国以来,曾多次受邀访问中国以及邀请国内高校知名学者访问日本,1981年初受邀访问我校一周,与前校长章开沅教授结下深厚友谊。1990年河田教授曾与章老师同时访问普林斯顿大学,为其高超学术和人格魅力所折服,曾谦虚地自称是章老师的学生。在担任日本关西大学校长、日本私立学校振兴共济事业团理事长期间,与我校在学术研究领域开展多项深入合作,如共同创办在海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东亚文化交涉学会、2006年6月24日授予我校前校长、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名誉博士学位,还率先在日本与我校缔结交流协定、姐妹学校,几年来接收历史学院、外国语学院十余教师、研究生访问关西大学或攻读研究生学位,在推动中日学术交流与有友好合作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陶德民
陶德民,1951年上海出生。复旦大学硕士, 大阪大学博士, 哈佛大学博士后。专攻日本汉学、中日美文化关系史。历任复旦大学讲师, 美国麻省Bridgewater State University副教授,关西大学教授。国际东亚文化交涉学会首任会长。与河田教授一样,陶德民教授对中国文化热爱以及为章开沅先生高超学术、人格魅力所折服,此外陶教授祖籍武昌,现今仍有诸多亲友居住武汉,正是如此,近十年来,陶教授积极推动日本关西大学、涩泽财团等机构与华中师范大学牵线搭桥,推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校际交流等。2006年在陶德民教授的推动下,日本著名涩泽荣一纪念财团应邀访问我校,随后签订相关合作计划,到目前为止,涩泽荣一纪念财团共资助我校十余位学生赴日本关西大学从事学术交流或攻读研究生学位,很多学生选择了陶德民教授为指导教师。陶德民教授是海内外著名的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专家,在日本汉学、中日关系、日美关系等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
4. 法国思图迪教授集团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代表分别来访我校
近日,法国思图迪教育代表团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代表团分别来访我校,就双边合作与交流进行了深入交流。
10月30日,法国思图迪教育集团亚太地区主任 Antonia Dubrulle女士及巴黎高等文化艺术学院(IESA)亚洲事务专员来访我校,落实黄永林副校长代表团访欧洲成果,双方就传媒、文化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拟签署相关协议。
10月31日,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国际部负责亚太与非洲事务的高级顾问路易斯女士来访我校,分别于我校物理学院、外语学院和国际学院相关负责人就两校交换生以及联合博士培养进行深入探讨,为两校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
1、内地免试招生 3232加校长推荐
香港文汇报11月1日讯 教育局昨日公布2014年内地部分高校免试招收香港学生计划的具体安排。最新一届的免试收生计划除了会增加5所院校,更于收生要求方面增加弹性,考生若于主科考获“3232”而非“3322”,只要有校长推荐亦被视为符合资格。教育局将与国家教育部于本月23日一连2日举办“2013内地高等教育展”,让学生可以亲身到场了解内地院校的收生详情。
今年新增的5间院校分别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山东大学及三峡大学,令计划涵盖的省市增加至14个,学生将有更多元的选择。此外,当局亦将优化报名程序,让学生可自行于预先报名阶段上载学生学习概览,不再由学校负责。
免试招收计划将于明年2月25日至3月20日期间开始网上预先报名,并在3月15日至31日于中国教育留学交流(香港)中心进行现场确认和缴交报名费。各院校将根据需求安排面试,8月上旬公布录取名单,并将根据招生情况进行补录,详情可浏览教育局网页(www.edb.gov.hk/expo13)。
2、五部门联合发布通知 内地就读港澳台大学生享医保
新华网10月31日讯,教育部、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通知,从今年9月起,在内地(大陆)就读的港澳台大学生将被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自2013年9月起,在内地(大陆)各类全日制普通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科研院所接受高等教育的全日制港澳台学生都将被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覆盖对象包括本、专科生及硕士、博士研究生。
港澳台大学生按照属地原则,自愿参加高等教育机构所在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按照与就读地内地(大陆)大学生同等标准缴费,并享受同等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此外,港澳台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时,各地财政要按照与所在高等教育机构内地(大陆)大学生相同的标准给予补助。
1、澳门学生普通话能力愈来愈好
中新网11月1日电 据《澳门日报》报道,澳门理工学院主办的“两岸中文的现状与前景”讲座10月31日举行,邀请四名中国语言学界大师主讲,与师生探讨汉语历史、应用、发展等。
理工学院语言暨翻译高等学校中文项目主任崔明芬指出,澳门回归多年,从日常教学中发现澳门学生学习中文的积极性越来越强,中文书写、普通话的能力愈来愈好。
崔明芬认为,虽然近年澳门中英、中葡翻译人资缺乏,带动更多学生学习英语和葡语,但外语学习与汉语能力相辅相成,学生在学习外语翻译的时候,应先打好汉语基础。
有主讲学者表示,两岸、港澳地区均主要使用汉语,不过各地的文化和语言政策有别,加上社会发展状况不同,近年各地亦出现不少新式的中文词汇“小区词”,例如香港的“劏房”和澳门的“发财巴”等独特词汇,充分反映社会当下的情况。并指只要两岸四地加强沟通和合作,有助促进汉语进一步应用和提升水平。
2、两岸四地学者澳门研讨汉字使用 倡简繁共存共荣
中新社澳门11月2日电 (记者 毕永光)为期两天的“两岸汉字使用情况学术研讨会”2日在澳门落幕,60多位内地及港澳台学者出席。会场讨论热烈,简繁并存、共同繁荣成为与会学者重要共识。
本次研讨会名称使用繁简字体并列标注,论文集也尊重来稿字体,有繁有简,显得“另类”。主办方代表、澳门语言学会会长程祥徽表示,半个多世纪以来,两岸及香港、澳门使用的汉字存在繁简之分,形成“繁简并存”、“一字两体”局面。近年两岸关系改善,澳门可提供讨论和交流汉字使用的平台。
为深入了解两岸四地民间的用字状况,该会组织四地学者分别进行繁简字问题的社会问卷调查。会上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交流的快速发展,无论使用简体字的中国内地,还是使用繁体字的港澳台地区,民众对“第二字体”认知、使用上都有明显提升。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江蓝生表示,大陆不可能重新使用繁体字,但少数简体字存在优化空间。进一步推进两岸交流是大势所趋,“只要双方都有交流的意愿,使用简体还是繁体根本不是个问题。”
1、台湾四所高校文学教授访问我校
2013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应我校外国语学院邀请,台湾师范大学梁一萍教授及中山大学、淡江大学、中兴大学等四所高校的英语文学研究专家访问我校。举办了文学论坛,并就学术合作、教师互访、学生交流等事宜进行了广泛深入而富有成果的商讨。
30日上午,“台湾学者文学论坛”在外国语学院3408报告厅举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罗良功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中兴大学外国语文学系阮秀丽教授作了题为“原住民文学与生态思潮的交会:连续、关联与关系导向的自然观”的学术报告,中山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黄心雅教授作了题为“跨太平洋原住民文学:应该记住的过去”的报告,淡江大学英文系主任蔡振兴教授作了题为“生态文学批评及其动势”的报告,台湾师范大学国际处主任、英语系梁一萍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城侦探:艾德林《你被捕了》中的他者再现”的报告。外国语学院和文学院的部分师生聆听了学术报告,并进行了热烈互动。报告结束后,台湾学者与外国语学院教师互赠了各自撰写的学术著作,表示将继续保持联系,深入学术交流。
台湾学者来访期间,我校外国语学院与台湾师范大学初步达成了共同举办两岸外语文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的意向,论坛一年举办一次,将由两校轮流主办,第一届论坛将于2014年在我校举办。来访的其它3所高校也表示了加盟意向。台湾学者邀请我校教师2014年春季赴台讲学访问。台湾学者也将组团前来参加我校即将在2014年举办的有关族裔文学、诗歌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等多场国际研讨会。
我校《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聂珍钊教授和副主编苏晖教授也与台湾学者举行了会谈,双方表示要加强学术期刊合作,推进两岸学术交流。
我校港澳台办王琍主任与梁一萍主任一行举行了会谈,就扩大深化两岸学术交流合作进行了商讨。
2、台湾暨南国际大学人文学院黄源协院长一行来我校访问交流
11月1日上午,台湾暨南国际大学人文学院黄源协院长一行9人访问我校中国农村问题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
港澳台办主任王琍、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石挺、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邓大才副院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社会学院负责人以及部分老师、学生等参加了座谈。
黄源协院长一行首先参观了中国农村研究院。他翻看了我院出版的学术著作、政策咨询报告、原始调查问卷等,对我院杰出的咨政服务能力予以赞赏。在展示中心暨仿真模拟实验室,黄院长等听取了我院研究人员对“百村观察”项目和院属各大研究平台的介绍,认为我院的农村研究事业令人惊讶。黄院长还参观了村庄原始档案室,对我院所保存的村庄历史资料价值予以充分认可。
随后,双方就开展合作交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黄源协院长与徐勇院长分别介绍了暨南国际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国农村研究院的基本情况。黄源协院长认为,暨南国际大学坐落在美丽的台湾中部乡村,在农村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与华中师范大学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非常希望和我校在农村调查研究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徐勇院长表示,中国农村研究院长于田野调查,目前正在开展“海外百村”研究计划,相信通过与暨南国际大学人文学院的合作,定能将“海外百村”计划分布落实,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双方达成一致共识,并签署了学术交流协议。
3、我校师生赴台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日前,我校文学院院长胡亚敏教授率队赴台湾参加了“2013第三届叙事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主办,台湾“行政院”科学委员会等单位协办,来自中国大陆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国的学者40多位学者参会,会议围绕华文文学叙事研究、跨文类叙事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和讨论。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钟宗宪主任主持开幕式,台湾师范大学副校长林东泰教授和文学院院长陈国川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他们在对代表表示热忱欢迎的同时,特别提到台湾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两校间的近期合作和友谊,并一直在场聆听了由日本学者是永骏校长和中国大陆学者胡亚敏院长的主题发言。胡亚敏教授所做的《论意识形态叙事》提出了一种形式与意义融合的叙事学发展的新模式,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兴趣。在接下来的小组专题讨论中,我校教师徐敏作了《女性阅读与性别主体的建构》的发言,探索女性叙事与阅读的结合,台湾师范大学的教师对她的发言做了积极的回应。
第二天上午,会议特设“青年学者论坛”,由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分别派出两名博士生举行“学术擂台赛”。我校博士生杨深林的“可能性叙事”和方英的“空间叙事”都对叙事理论有新的拓展。年轻博士们的发言和点评为会场带来了一股新风。
我校文学院师生的这次台湾师范大学之行收获颇丰,在学习兄弟院校经验的同时,展示了文学院叙事理论研究的实力,并且进一步加强了我校与台湾师范大学的学术交流与对话。
4、台湾开放四类大陆专业人士赴台在线申请
中新社香港11月1日电 台北消息:台湾新开放四类大陆专业人士在线申请赴台。
综合台湾《工商时报》、中广新闻网报道,为了进一步便利大陆专业人士来台,台“内政部”次长萧家淇宣布,从11月1日起,放宽大陆地区人士来台从事教育、经贸、农业和交通等4项专业活动时,也可以透过在线方式申请来台,核准天数也从原有的10天缩短为3到5天。
报道称,台“移民署”已建置大陆地区人民来台从事“商务活动”和“专业参访”两套在线申办系统,台湾邀请大陆商务及专业人士来台的单位或代办业者,可以利用这两套系统进行在线送件、缴费和打印入出境许可证,大幅缩短申请流程。
至于其他类别的专业活动,预计将从明年元旦起全面开放在线申请。台“内政部”表示,为了延揽高级人才和专业技能人士进驻台湾,会在兼顾便利和安全的原则下持续简化申请流程。
(本期责编:吴和林 董珊 编审:柯常青 王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