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袁贵仁在巴黎出席首届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
11月5日至6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法国巴黎出席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
此次会议旨在落实2011年在三亚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成果,建立金砖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组,进一步密切金砖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并在全球教育领域发展中发挥示范与推动作用。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五国教育部长出席会议。五国部长围绕金砖国家间开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合作,推动制订2015年后全球教育发展议程、建立教育研究和技术发展领域的伙伴关系以及金砖国家与教科文组织伙伴关系等事项进行交流,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就协调五国行动、进一步密切五国与该组织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世界教育发展等达成一致意见。
袁贵仁在会议发言中指出,金砖国家同为发展阶段相近的新兴市场国家,五国加强教育合作,有利于整合资源、产生倍增效应。建议建立五国间长效合作机制;推动学历互认,共享教育信息,加强各层次教育交流,重点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合作;将双边务实合作扩展到五国;建立五国与教科文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全球教育议程,开发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工具等。
在法期间,袁贵仁还分别会见了出席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的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泰国和尼泊尔等周边国家和埃塞俄比亚教育部长,就促进双方教师和学生交流、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域合作、加强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等事项进行了深入沟通。在访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总部与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会谈时,袁贵仁指出,当前中国教育的重点工作是深化改革、促进公平、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中方愿意进一步加强合作,推进中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2、中国代表首次获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
11月5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上,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郝平当选为新一届大会主席,任期两年。这是该组织历史上中国代表首次获选大会主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于1946年,目前拥有195个会员和8个准会员,是联合国在国际教育、科学和文化领域成员最多的专门机构,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教科文组织设有大会主席、执行局主席和总干事三大核心领导。主席的职责包括组织制定与教育、科技和文化相关的国际规则和标准,监督大会决议执行情况和出席由该组织以及与其成员合作举办的重大活动。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郝平表示,中国代表获选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是“该组织的广大会员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承担应尽责任的充分肯定”。
中国是教科文组织创始国之一,自1972年恢复在教科文组织的活动以来,一直当选为执行局委员。2005年10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章新胜当选为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2010年4月,中国候选人唐虔被任命为教科文组织负责教育事务的助理总干事。
教科文组织旨在通过教育、科学和文化促进各国合作,对世界和平和安全做出贡献。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教科文组织活动,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进一步增强代表性和话语权、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学习他国有益经验、维护国家利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郝平当选后在发言中强调,教科文组织应在促进教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维护文化多样性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他说,“中国自古就有大同世界的梦想,希望在担任主席期间与教科文组织各位同事共同为消除贫困,促进文明间对话和推进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努力”。
郝平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2009年起任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委员。
3、中国大陆在美大学留学生增长两成达23.5万人
美国国际教育学会11月11日发布2013年度《门户开放报告》,总结美国国际教育交流情况。报告显示,2012-2013学年中国大陆在美大学留学生比上一学年增长21%,达到23.5万人,是在美国际学生的头号来源地。
根据报告,在美中国大陆留学生中增长最快的是读本科的学生,增长率达到26%。
报告说,因为来自中国大陆留学生的迅猛增长,2012-2013学年在美国际学生达到创纪录的81.9万多人,比上一学年增加5.5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在国际学生中,亚洲学生超过半数,中国大陆、印度和韩国占据来源地前三名,占所有国际学生的49%左右。但是,印、韩在美留学生都比上一学年有所减少。
在专业方向上,最受国际学生青睐的是商业管理,其次是工程,然后是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招收国际学生人数最多的美国大学是南加州大学,其次是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第三名是珀杜大学。
除此之外,报告还说,在2011-2012学年,美国学生出国留学的人数也比上一学年增长3%,达到28.3万多人,创下历史新高。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位居目的地前四名,中国大陆继续位列第五。在中国大陆留学的美国学生比上一学年增长2%左右,达到1.48万多人。
1 、广外召开模拟联合国大会 聚焦性别平等
11月8日,第十届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新南威尔士等116所高校近450余名师生将扮演国家的“外交官”,纵论国际热点。这也是全国性高校模拟联合国会议首次走进广东乃至华南地区,也是历届规模最大的一次。
在未来的两天半时间里,“外交官”们将在模拟联合国大会的框架下,从“自己国家”的立场、利益出发,进行发言、游说、辩论和谈判。模拟第57届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会议,采用单代表制和双代表制,以“消除和防止针对妇女和女童的一切形式的暴力”为会议主题,下设三个分议题:一、防止针对妇女和女童的暴力;二、针对妇女和女童的暴力的多部门服务与应对;三、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应包含的主要性别平等问题。
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简称MUN]是模仿联合国及相关的国际机构依据其运作方式和议事原则,围绕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召开的会议。青年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作为各国代表,参与到“联合国会议”当中。代表们遵循大会规则,在会议主席团的主持下,通过演讲阐述“自己国家”的观点,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进行辩论、游说,他们友好的与各个国家沟通协作,解决冲突;他们讨论决议草案,促进国际合作;他们在“联合国”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模拟联合国活动是一项风靡全球的学生活动。目前全世界每年有近四百个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在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召开。每年参与大会的师生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总人数超过四百万人。
2 、北语“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11月11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以"睦邻戍边"为根本使命,将通过四大工程、九大任务、十余个支撑平台,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周边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周边语言文化人才培养基地、中国周边外交和安全支持系统,打造国家语言战略智库。
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是依据教育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本着"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要求,立足本校优势,联合多家单位协同,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将各方已有的技术研发、语言研究、文化传播等独特优势资源进行创造性组合,以获得最大的聚合效应。中心由北京语言大学牵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商务印书馆、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内蒙古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及海外孔子学院等作为主要参与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书记介绍说,中国已经确立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指导方针。 作为一所以培养海内外语言文化人才为重要使命的国际性大学,北语留学生资源丰富,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万余名留学生前来北语学习汉语与中华文化,其中近半数留学生来自周边国家。学校正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北语丰富的留学生资源、多元的文化交融氛围、丰厚的语言研究底蕴等优势,不仅在汉语方面,还将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周边国家语言文化等多个方面实现创新和发展。而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走协同创新之路,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打造学术航母。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同时挂牌成立,该院下设语言资源研究所、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语言病理与脑科学研究所、 汉语考试与教育测量研究所、语言学系、《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和语言科学实验室,"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依托该院进行建设。
3、 斯坦福大学办虚拟创业大赛吸引华人学生参与
11月12日, 据美国《侨报》报道,日前在斯坦福大学举办的虚拟创业大赛吸引该校百余名学生参与。比赛中,带有创业精神的斯坦福学生以小组方式聚集在学校Stadium Skybox,在54个小时内分组写出创业计划书,并根据团队所建立项目在所有评审面前进行演讲。
今年是斯坦福大学第二次举办虚拟创业大赛。与去年相比,参与创业大会的团队所提出的计划更加可行,涉及领域也更为广泛。硅谷银行创业者服务中心副总裁约翰李(John Lee)是本次大赛评审之一。他表示,一个好创业项目包含多重元素,包括它的团队、创意、市场和产品等。
约翰李说:“我带着专业的评审角度去评判学生们的表现,并且把学生们在虚拟大赛上的创意当成真正可投资的案例去听。”
决赛演讲中,Dispatcher公司所设计的软件吸引了在场评审的眼球,摘得本次虚拟创业大赛桂冠。
Dispatcher公司所设计的手机软件可以追踪长途运输货物,并且可通过其软件联系驾驶员和送货者。软件设计的初衷是希望为商家提供运输便利,可以直接联系运输人员,了解货物运输情况,进而降低不可靠中介机构的介入,减少装卸货物所耗费的时间。
成员A.J表示,设计这款软件的过程异常辛苦。Dispatcher团队由11名成员组成。成员们投入了所有周末的时间与客户沟通,设计和研发软件。
机械工程专业华裔学生埃里斯吴(Alice Wu)表示,参加创业大赛不仅为了展示自己的创意,更希望能够透过自己的创意组建团队,相互学习,完善创意。
斯坦福虚拟创业大赛旨在将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拓展学生的社交网络。同时,鼓励学生创新精神,积累更多团队合作经验。
4、 山东大学或与美国大学开发英文授课学位项目
11日上午,山东大学举办“汉语桥--美国校长访华之旅”中美高等教育论坛,美国大学理事会官员、美国50所大学的校长及高校代表共57人参加了论坛。山东大学校长张荣表示,希望与美国大学伙伴共同合作开发英文授课学位项目,开创新的教育渠道。
作为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下的“汉语桥”万人来华研修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汉办与美国大学理事会2013年启动美国大学校长访华项目,并于11月11日,在山东大学举办“汉语桥--美国校长访华之旅”中美高等教育论坛。本次论坛邀请到了美国大学理事会官员、美国50所大学的校长及高校代表共57人,旨在推动中美两国高校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论坛主题定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的使命与挑战:创新·合作·理解”(The Mission and Challeng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Innovation, Cooperation & Understanding)。
研讨会开幕式部分由山东大学副校长娄红祥教授主持。山东大学校长张荣教授、美国大学理事会会副主席James Montoya博士分别致会议开幕词。张荣对美国大学校长代表团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齐鲁文化以及山东大学的发展情况。James Montoya博士在致辞中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下高校间合作的重要性及合作的新形式,以及跨国界学生交流的必要性。
随后,研讨会分成四个议题进行研讨。张荣表示,希望与美国的大学伙伴共同合作开发英文授课的学位项目,合办专业、学院甚至新的专门学校,为渴望优质教育资源的山东学生、中国学生以及亚洲和其它大洲国家的学生服务,开创新的教育渠道。他同时倡议,未来能够在美国大学理事会和国家汉办的支持下形成固定的交流机制,为搭建中美两国高校合作平台贡献力量。
1、 我校举办韩国文化节 韩国驻汉总领事出席开幕式
11月11日,我校首届韩国文化节在科学会堂开幕,韩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韩光燮、校长杨宗凯、副校长李向农等领导出席。
杨宗凯在致辞中介绍了我校“一体两翼”的战略发展思路,并肯定了2009年增设的韩语专业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上取得的成绩。他希望我校能与更多的韩国高校建立联系,在学生交流、教授互往、联合科研等方面加强合作,为推动中韩两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作贡献。
在韩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韩光燮、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北京事务所所长禹柄國在发言中均肯定了我校韩语系对促进韩国与湖北省文化交流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并希望以文化节为契机、以韩语专业活动为首,开展更丰富的活动,扩大韩国与中国中部地区的交流。
外国语学院院长廖美珍介绍此次文化节时称,我校是华中地区首先开设韩语系的高校,本次韩国文化节以感受异域文化、展示学生个性风采、提高韩语应用能力为宗旨,为学生搭建有趣、多元的文化平台和学习环境。
身着韩服的韩国著名国乐演奏家车英洙(音译)用韩国传统乐器奚琴演奏了包括《阿里郎》在内的几曲韩国国乐。
开幕式结束后,韩光燮作客我校第128期博雅大讲堂,向在场师生作了题为“在中国中部眺望的韩中关系前景”的讲座。他对韩国近况作了简单介绍,从中韩关系的现状与前景谈到韩国与湖北省近期关系与未来展望,最后寄语中韩关系发展的年青一代。
韩国文化节还举办了韩国料理大赛、韩服试穿、投骰游戏、微电影大赛、庆熙网络大学教务处长金智衡讲座和K-POP演唱会观赏等一系列活动。
2、 美国杜克大学Paul P. Wang教授访问我校
应我校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的邀请,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计算机与电子工程学院终身教授Paul P. Wang博士及夫人Mrs Julia于11月2-6日来我校进行了为期5天的学术访问。5日上午,Paul P. Wang教授拜访了中心名誉主任邢福义教授。邢福义向Paul P. Wang介绍了中心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华语语法研究”的研究计划。作为在海外生活了50多年的华裔,Paul P. Wang教授对该项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认为很有意义。他也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并希望双方能在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加强合作。
5日下午,Paul P. Wang教授在中心的报告厅作了题为“Scientific Chinese Language in Chinese Dream”的学术演讲。演讲由中心主任汪国胜教授主持。Paul P. Wang教授介绍了他在中文信息处理方面的最新成果,并对中文在世界未来科技发展中的前景和地位进行了展望。演讲精彩纷呈,报告厅座无虚席,来自语言所和文学院的近百名师生聆听了演讲。
Paul P. Wang教授是国际著名的计算机与电子工程、信息科学与控制论等领域的专家,模糊逻辑与模糊控制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智能机器学会、国际信息科学联合会、国际模糊理论与模糊技术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发表了100多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撰写或主编著作20余部。曾任美国杜克大学计算机与电子工程系主任,现任国际计算机器学会、模式识别学会、北美模糊信息处理等多个学会理事。他还担任着《信息科学》、《智能与模糊系统》等多个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或顾问编委。
四、港澳台动态
香港部分:
我校与香港文汇报成立两岸四地政治传播研究中心
11月8日下午,我校与香港文汇报集团合作组建的两岸四地政治传播研究中心成立暨我校政治传播学院荣誉教授颁授仪式在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主席曾钰成、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新闻及公共关系部主任唐锐、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张铁夫、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霍震寰、前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吴康民、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九龙工作部部长何靖、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文汇报董事长兼社长王树成、北京市政协常委、信德集团董事总经理何超琼、深圳市政协常委、青年议会会长马鸿铭、金利来集团行政及人事总监曾智谋、立法会议员叶国谦、工商专业协进会主席朱莲芬、沙田区议会副主席彭长纬、香港文汇报副总经理姜增和、湖北省外宣办、新闻办主任王中桥等作为主礼嘉宾出席了仪式。全国政协委员、我校党委书记马敏、党委副书记谢守成以及学校办、港澳台办、科研部、政治传播学院、外语学院等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出席了仪式活动。
我校校友、香港凤凰卫视台著名主持人沈星和凤凰卫视主持人安东担任仪式主持人。马敏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传播学院)院长秦在东分别致辞。
仪式上,马敏和秦在东分别向曾宪梓(其长子曾智谋代领),曾钰成,王树成,何超琼,马鸿铭等5位著名香港政商人士颁授政治传播学院荣誉教授聘书。
访港期间,香港文汇报董事长、社长王树成特别邀请马敏书记、谢守成副书记一行前往文汇报总部访问。
11月7日下午,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总干事苏祉祺会见代表团一行,双方就教师培训、学生交流等进行了深入交谈,达成多项共识。
11月9日中午,我校香港校友会谢喜镇会长、陈满堂常务会长及近50位校友闻讯赶往尖沙咀东英大厦聚会,共同分享学校在香港的盛事。香港文汇报总编辑、在港知名校友李晓慧特意赠送近作以示庆贺。
香港教育局长称香港人英语水平平稳
人民网香港11月6日电 根据某教育机构连续第三年公布一项由全球性网上英语测试得出的《英语能力指标》报告,60个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及地区中,瑞典居首,香港排名22位,较去年跃升3位,属中级水平;于11个亚洲国家及地区中排第4,逊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长吴克俭质疑有关排名只是根据调查机构学生入学测试成绩,代表性不高。他还表示,根据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成绩,香港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考生在英语科考获三级或以上成绩,而在雅思考试中,香港考生平均获6.3至6.4分,比马来西亚,台湾,日本等地方高,显示香港人均英语水平平稳。
澳门部分:
澳门大学横琴校区今启用 数百名嘉宾共襄盛举
中新网11月5日电 据《澳门日报》报道,澳门大学新校区5日正式启用,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出席见证历史时刻。在此前后澳大举办连串学术盛会,数百名中外学术翘楚及重量级嘉宾云集,出席高等教育发展峰会、两岸四地研究生教育论坛、国际顾问委员会、全球高管发展课程系列、罗马法系与澳门研讨会、澳大北大辩论邀请赛及大型文艺晚会。
为学术盛会揭开序幕的“两岸四地研究生教育论坛”已于本月3、4日举行,多名来自两岸的知名高校校长、教授与澳大研究生分享研究经验。此外,澳大、北大普通话辩论队在新校园辩论交流,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比赛。
新校区启用仪式5日下午在新校区大学会堂举行,约500名中央、广东省、特区政府的官员,社会贤达,海内外嘉宾,以及澳大师生及校友代表等共襄盛举。大学会堂晚上举行大型文艺晚会,澳大、北大的文化艺术队同台献技,以歌舞欢庆新校园落成。新校区启用仪式后,随即举行国际顾问委员会,美、加、葡、内地、港、台多名委员专程到澳门,为澳大的发展出谋献策。
台湾部分:
福建设立台生专项奖学金 促进两岸教育交流
中新网福州11月4日电 两岸教育文化交流大省福建,将于今秋起为在福建就读的台湾学生设立专项奖学金。
记者4日从福建省财政厅获悉,为促进闽台两岸教育文化交流,福建省财政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专门为在福建省全日制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设立专项奖学金。专科生(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学年分别按4000元、6000元、8000元、10000元标准奖励。申请人获得中国政府或其他组织奖励资助的,可同时享受福建省高校台湾学生专项奖学金。
福建是中国大陆最早招收台生的省份,也是唯一享有自主对台招生政策的省份。截至2012年底,福建省高校累计招收台生5183人,其中在福建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总数达1275人,约占大陆高校台生人数六分之一。另据不完全统计,在闽就读的台商子女现有3000多人,就读地主要分布在厦门、泉州、福州、漳州等。
近年来,闽台教育交流成为闽台交流合作的又一亮点。在良好的机制下,两岸教育界形成了你来我往的浓厚氛围。福建教育系统有2000多批次、近2万人次赴台参与讲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活动,福建高校共有6272名学生赴台学习;近5年来,来闽访问的台湾教育界人士亦有2000多批次,累计人数近2万人次
一项国际报告称:8年后台湾将现人才危机
中新网11月4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有国际机构调查报告指出,预测2021年,台湾人才恐将出现危机。
全球化教育推广协会(GEAT)理事长、台湾实践大学讲座教授陈超明,引述两份权威性国际报告指出,8年后 (2021年),台湾将成为全球人才最缺乏的地区。台湾人才危机的原因,包括生育率低、人口老化、政府与企业的人才培育方向与职场需求出现严重落差。陈超明直指,台湾的大学不够国际化和企业捡现成的心态,是让台湾年轻人走不出去的两大主因。
陈超明认为,台湾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只是在山上开一间个人化的咖啡店,而不是想进入跨国企业工作。除了政府缺乏国际事务人才培育政策,年轻人也缺乏斗志,没有前瞻性的结果,让年轻人光在22K(注:2万2千新台币)议题打转。国际人才断层危机,是大学、企业和政府未来十年的主要责任。想要解决窘境,应该“运用语言管理、训练全球英语”作为培养国际事务人才的解药,提升竞争力。陈超明直言,台湾人才的不足,企业应负很大责任。学校只能给基础教育,企业想要什么人才,就得自己挑出有学习能力的人,“自己花钱培养,不是捡现成的。”
经济不景气 台湾多所大学拟涨学费
中新网11月7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称,经济不景气,台湾的大学学杂费已数年未涨,但油电和人事成本持续攀升。实践大学在2013学年率先发动调涨学费,日前校务会议也通过决议,决定调涨2.5%到2.65%;淡江、世新等大学有意跟进,但尚未定案。
实践大学校长陈振贵表示,学杂费原规划调涨3.5%,但经校内说明会后,考虑社会氛围和学生意见,决定调降涨幅,定为2.5%到2.65%,约等同增加新台币1100元到1200元的支出。校务会议也通过决议,预计月底送教育部门审查,最快下学期可调涨。
世新大学校长赖鼎铭表示,内部正在讨论学杂费,希望跟进调涨,细节还在研议中,也须经过校务会议和董事会通过;但希望争取下学期有机会调涨,呼吁教育部门尽快启动新的常态学杂费调整机制,让大学能依法行政,调整学杂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