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WISE教育项目奖征集中国创新教育公益项目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即日起开始接受2014年WISE教育项目奖的申请。设立于2009年的WISE教育项目奖对全球最优秀的教育创新项目进行认可和表彰。经过四年的积累和发展,WISE已经建立起一个具有前瞻性并且鼓舞人心的教育界创新者智库。获奖项目无一例外为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和能被有效复制与利用的发展策略。
申请截止日期为北京时间2014年1月15日21时。成功完成申请的项目将由WISE项目奖初审委员会进行筛选,委员会将于明年4月公布包含15个项目的入围名单。由知名教育学者组成的WISE项目奖终审委员会将对15个入围项目进行评审,并在明年9月公布最终6个项目的获奖名单。
每个获奖项目将会获得两万美元奖金的奖励,同时能够在集合了全球152个国家与地区9000多位专家学者的WISE社区中得到国际性的关注。获奖项目将被邀请参加明年在多哈举行的WISE峰会,向与会者充分展示项目特点,并与国际同行展开交流。
申请人必须阐明项目是怎样成功地在某社区或某地区等一定范围内影响了教育。之前的获奖项目并未局限于教育本身,而是来自于众多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领域。北京同心实验学校因其在打工子弟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入围了2013年WISE教育项目奖,这也是中国的教育项目首次入围该奖项。
如需获取关于WISE的更多信息,请浏览WISE官方网站www.wise-qatar.org 或WISE教育项目奖官方博客http://awardsblog.wise-qatar.org/ 或WISE官方微博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
WISE教育项目奖(WISE Awards)简介
WISE教育项目奖设立于2009年,旨在挑选、展示并推广来自全世界的创新性教育项目。自设立之日起,WISE教育项目奖已经收到来自136个国家的超过2000份申请,并产生了136个入围项目和30个获奖项目。这些获奖项目来自世界各地,包括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加纳、印度、摩洛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巴拉圭、南非、土耳其、英国、美国等。随着获奖项目的增多,一个多样化并且鼓舞人心的教育界创新者智库正在形成, 并最终会促成本土乃至全球教育的积极发展。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简介
在卡塔尔基金会主席谢赫•莫扎•宾特•纳赛尔王妃的倡议下,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于2009年正式开幕。世界教育创新峰会是一个国际化的跨界平台,致力于促进各领域间的全球合作并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把先进的教育实践项目推广至全世界。为了在教育领域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峰会组委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颁发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个人/团队奖、世界教育创新峰会教育项目奖,发行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出版物,开设“学习者之声”项目等。除此之外,在一年一度的世界教育创新峰会期间,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意见领袖、决策者、教育从业者可以借此良机相聚一堂,就当今世界教育领域面对的挑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广泛的交流。
2、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是最佳就业地吗?
根据最新的澳大利亚教育集团的购买者行为研究,国际学生认为,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是最好的学习目的地,也有最好的就业机会。然而,由澳大利亚学生招募网络发起的最新投票结果显示,招生数量排在前列的所有国家中,学生对就业情况仍有所不满。
在所有被调查的国家中,对学费水平、是否能做兼职工作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机会的满意程度均低于预期。
“就学习情况而言,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和英国总体上更符合学生的预期,包括最关键的吸引力——教育质量”澳大利亚教育集团研究主任琳德尔嘉卡说道,“经济和就业的因素使得学生的满意度低于预期。”
此次调查是由一份当年接受过澳大利亚教育集团服务的学生反馈而来。学生给出了他们对于五个主要英语国家(加拿大、新西兰、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教育情况的看法。
美国的教育质量仅次于英国,可是学费太高,而且研究生就业机会也最少。除此之外,美国的治安环境最差,学生签证的要求也是最高的。
然而,加拿大在五个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中就占了四条,包括良好的治安环境和政府对学生签证宽松的要求和政策。
新西兰的教育质量被认为是最差的,但其对学生签证的规定和澳大利亚一样,是最优惠的。
调查结果还显示,被调查的学生对MOOC课程的使用率偏低。83%的被调查者说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MOOC。
3、86%海归6个月内找到工作 多数回国有信心
近日,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称,按照近10年留学回国人员的平均增长率估算,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
随着学子们的归来,“就业”成为 “海归”们最为关心的话题,留学的价值能否在就业中成功兑换?如此多的人才回流,就业前景究竟如何?
78.4%的留学生因对国内职业发展有信心而回国
蓝皮书指出,稳定的就业环境是吸引留学人员回流的最主要内在原因。调查显示,78.4%的留学生因为对国内职业发展有信心而回国。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的王辉耀分析,21世纪以来,相较于欧美地区的经济低迷,国内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需要大量的管理类、技术类人才和创新人才,这为海外人才提供了大量创业的机遇。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上升,而中国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中国庞大的市场给了“海归”们前所未有的机遇,催生了人才的新一轮回流潮。2008年底,美国著名的汽车城底特律受金融危机影响,大量裁减技术人员。而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高速发展的汽车工业却一直深受人才短缺的困扰。于是,一些企业纷纷瞄准时机,赴底特律招揽人才。长安集团首场招聘会便吸引了2000多人应聘。
86%的“海归”能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
蓝皮书指出,“海归”就业难问题并不突出,86%的“海归”能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调查显示:“海归”回国后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占65.3%,在回国后3~6个月内找到工作的占21.0%,在回国后6~12个月找到工作的占8.2%,1年以上才找到工作的占5.5%。
王辉耀分析,“海归”所学专业主要以金融、经济、管理、工程学等为主,而这些专业在国内是比较热门的专业,用人需求量大,就业难度较低。另外,虽然近年来“海归”的优势在递减,但语言仍然是某些岗位,尤其是涉外岗位的重点要求,“海归”的双元文化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外企等单位还具有优势。
“但是,‘海归’的含金量也在缩水,‘海归’收回留学成本时间也较长。”王辉耀介绍,蓝皮书进行的相关统计发现,48.8%的就业型“海归”认为需要花5年时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收回留学成本,只有11.1%的“海归”认为1年即可收回成本。
完善就业服务留住“海归”人才
虽说“海归”们普遍认为找工作并不是难事,但有不少留学生反映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针对“海归”群体的就业服务严重缺乏。
除了自费留学外,近年来,国家层面在人才输出培养方面也有不少投入,每年有许多留学生经过层层选拔后,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前往世界各地一流的大学留学深造。但是对这些留学生,国家除了规定学业完成后必须回国报到外,对于其择业、就业没有更进一步的规划和管理。很多人履行合同,回国报到后,并没有真正留下来,而是再到国外求学或者工作。
“国家公费培养的留学生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缺乏就业服务和规划,既是人才的浪费也是财政浪费。”一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人表示。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100周年庆典讲话中,特别提到了针对留学人员回国的新16字方针“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重点强调要发挥好留学人员的作用,做好国家人才库、“海归”智囊团、民间外交生力军,凸显了国家对留学人员作用的发挥和重视。对此,蓝皮书建议,随着回国留学人员的层次、类别多元化,应该制定一批针对性强的新政策,尤其是制定面向全体留学人员的普惠政策,加强市场经济手段的建设,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例如,更多地关注小“海归”的就业问题,把他们纳入国家“大学生就业计划”,关注他们的基本利益需求,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同时,更需要用长远眼光来制定留学人员人才政策,通过民主、自由、公平和法制化的社会体系来吸引海外人才,实行更具普适性的人才制度。
4、杜克国际教育发布《2013年中国SAT年度报告》
2013年11月15日,杜克国际教育在北京发布《2013中国SAT年度报告》,这是杜克国际教育连续第3年发布SAT年度报告。此次年度报告发布会获得教育行业高度重视,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汇文中学、北京35中、广州6中、天津南开中学、深圳二实验、深圳福外等30余家中国顶尖高中参会,新东方教育集团高级副总裁沙云龙先生、巨人教育集团CEO张建明先生、Chegg集团中国区总裁黄威先生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中国SAT年度报告》深度剖析SAT考试,对中国考生表现、成绩进行了解读,同时杜克国际教育在历年深度研究SAT考试的基础上,更是在今年加大学术研究深度,对中美英语学习方法、教学思路进行了解读和探究,为中国SAT考生提供了完善的学习指导和解决方案,成为国内SAT培训行业的风向标。
《2013年中国SAT年度报告》指出,我国当前SAT考试分数整体呈现出高增长态势,较去年平均提高131分,其中投入学习时间、学习材料的选择、教师的指导仍是关系考试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截止至2013年5月,统计过去一年时间,中国考生整体平均分为1385分,而大部分名校要求入学成绩达到1800-2200分,可以看到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城市角度观察,北京、上海、广东分数稳居全国前三名,分别为1455分、1349分、1342分,也显示出地区教育水平差异显著,凸显大型城市师资优势。
今年《2013年中国SAT年度报告》的特别之处,是为学生提供最有价值的备考和学习信息。它从全国获得第一手的学生考试数据,对客观真实的数据进行论证、分析,通过专题文章阐述SAT考试现状,从“题目难度水平”、“类型变化趋势”、“文章来源”、“阅读困境”、“写作共性问题”等方面深度解构SAT考试,找到中国学生考试的差异与差距,给出适当学习方法,提供合理备考建议。
从发布会得到的消息,为解决学生最为关心的分数提高问题,避免学生无法评析自身缺乏的知识点,盲目选题陷入题海深渊,备考时间分配不合理等现象,杜克国际教育依据大量真实数据和教学经验,专为考生研发了在线学习和测评工具——DKM(Digital Knowledge Method)学习系统。DKM学习系统是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线学习工具,实现了全仿真模拟考试、专项模考、自主组卷、针对练习、行为追踪、智能推送、教学辅助等功能。DKM学习系统与目前众多在线测评系统有较大区别,以往的系统只是提供一次考试成绩和正确率统计,而DKM可以跟踪学习的进展,融入实际课堂。系统将记录学生每次模考、小考、专项练习、课上和课后作业,这些都将成为数据分析的依据,评价整个学习过程,形成独有的学习档案,发现知识点盲区,生成学习建议。而老师可以看到学生个体情况,班级整体情况,全国考试水平,有这些数据作为依托,更有的放矢的调整课堂方案和布置作业。由于采集到大量考生数据,并对SAT考试的深度解构,DKM学习系统所提供的完整版分析报告也是业界最具学术权威的。据悉,DKM学习系统已经上线,供考生免费使用。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全球公民教育技术研讨会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近日报道,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学习者不仅要具备认知的知识与技能,也要学习价值、态度和沟通技巧以作为重要的补充,这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韩国于日前在首尔举办的全球公民教育(GCE)技术研讨会上获得的主要结论之一。
全球公民教育的第二次研讨会——第一届国际教科文组织全球公民教育论坛,将于12月2日至4日在泰国曼谷举办。这次论坛将会进一步深入研讨“全球公民教育”这一主题,主要通过探索政府、民间团体、学术研究团体等支持者对于“全球公民教育”所实施的政策、研究与实践、外联与伙伴关系建设的相关措施。在这次论坛上,“全球公民教育”这一领域的创新与最新趋势也会被强调、讨论与记录。人们也期望通过这次论坛向各参与国家提供发展伙伴关系网络、分享经验与理念、优先实施全球公民教育的机会。
6、过去十年近四千中国学生获英国永居
英国《华商报》报道称,据英国内政部近日公布的一份资料显示, 2004年至今的十年间,40065名外国学生以居英十年获得英国永居身份(类似美国的绿卡) ,其中中国大陆留学生占10%。过去十年共有3943名中国留英学生取得英国永居。
按照英国移民法,凡在英合法居住超过十年的,即可申请永久居留,再过一年可获英国国籍。内政部的数据显示,2004年有3005名外国学生以持续十年学业,获得永居,但中国留学生仅35人,占总人数的1%。
这三十多人大多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来英留学,均为公派学习。本世纪初后,来英自费留学的学生如雨后春笋,一拨高过一拨,平均每年以超过15%的速度递增。2012年的新生已达63002人,目前实际在英的学生不少于12万人。
据英国官方统计,留英的中国学生中约有2-3%希望长期留在英国。他们通过不停的延签,一年接一年,本科毕业读硕士、博士,再读硕士等等,苦熬十年最终达到目的。
最新的数据显示,2012年有5068名外国学生获永居,中国留英学生有762人,占15%。近年,中国学生以十年居英这个渠道获得身份在所有欧盟外的学生中名列前茅,比位于第二名的印度学生多出一倍。
从多个华人移民中介和律师楼得到的数据显示,期盼以居英十年获永居的中国留学生仍大有人在。过去五年至少有上万留学生按照十年的计划安排他们的学业。预计未来五年内,每年会有近千名中国留学生获得英国身份。
1、2014-2015年度中加学者交换项目选拔工作启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加拿大外交和国际贸易部关于中国-加拿大学者交换项目的谅解备忘录》,2014-2015年度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选拔中加学者交换项目留学人员赴加拿大有关高校作为访问学者开展学习和研究。
一、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选派专业:申请人从事有关加拿大的研究,侧重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如商学、经济学、法律、国际关系、历史、政治、社会学、地理、艺术、英语或法语文学、语言学、教育、传播政策、媒体研究、规划、科学政策、社会管理、环境研究、建筑及其它相关领域。
选派类别:访问学者
留学期限:4-12个月
(二)选派规模:不超过100人·月/年(即每年录取人员留学期限之和不超过100个月)
二、资助内容
在加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约2200加元/月)、由加出入境城市至留学目的地的食宿费(最高为350加元)及医疗保险费用均由加方承担;国家留学基金提供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
三、申报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2014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人基本条件及《2014年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及访问学者(含博士后)项目选派办法》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留学语言为英/法语。英/法语水平和能力应得中方推荐教授的认可。语言水平须满足以下任一项:
1.英语水平应达到TOEFL成绩80分以上或雅思成绩5.5分以上。
2.英/法语专业本科及以上毕业。
3.加方接受导师出具的申请人语言水平可满足在加研修需要的书面证明(英文,电子邮件亦可)。
四、申报要求
(一)申请人需在2014年1月1日-1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委网上报名系统http://apply.csc.edu.cn,填写《出国留学申请表》,完成网上报名。网报时,受理机构名称请选择“直接上报基金委”,项目名称请选择“中加学者交换项目”。
详细信息请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csc.edu.cn/Chuguo/134007fc33c94c19bf746f8871476cb6.shtml查询
2、2014-2015年度加拿大魁北克省政府奖学金项目选拔工作启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魁北克省政府高等教育合作协议》,2014-2015年度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选拔魁北克省政府奖学金项目留学人员赴魁省有关高校开展学习、科研或进修。
一、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选派专业:卫生、人文科学、艺术文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
选派类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短期研修学者。
留学期限:博士研究生36-48个月;
博士后12个月;
短期研修学者4个月。
(二)选派规模:30人,每个类别10人。
二、资助内容
(一)博士研究生:25,000加元/年,资助期限为3年(9学期),最多可延长12个月(1,000加元/年);
(二)博士后:35,000加元,不可延期;
(三)短期研修学者:3,000加元/月,资助期限不超过4个月。
三、申报要求
(一)申请人需在2014年2月5日-15日前登录国家留学基金委网上报名系统http://apply.csc.edu.cn,填写《出国留学申请表》,完成网上报名。网报时,受理机构名称请选择“直接上报基金委”,项目名称请选择“魁北克省政府奖学金项目”。
详细信息请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csc.edu.cn/Chuguo/84095e6cbcdb4a80995463e62a8aa100.shtml查询
3、中英两国大学将成立“英国与中国研究联合中心”
中国北京大学与英国爱丁堡大学18日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正式签署成立英国与中国研究联合中心谅解备忘录,从而拉开在爱丁堡大学举办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北京大学日”活动序幕。
据介绍,英国与中国研究联合中心将在爱丁堡大学和北京大学各成立一个教育与研究中心,由资深学者为优秀学生授课并进行学术研究,深入了解对方国家的语言、历史与文化,促进双方人文交流与学术研究。
爱丁堡大学校长奥谢说,爱丁堡大学与北京大学之间的联系已有近100年的历史,双方在学术和文化交流方面成果丰富,希望通过英国与中国研究联合中心这一双方新的合作项目,在苏格兰培养新一代中国问题专家。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说,英国与中国研究联合中心这一教育项目标志着北京大学与爱丁堡大学的合作达到更高水平。北京大学的英国研究中心将集中优秀的教学资源,由名师为获得国内外名校校长推荐的优秀学员授课,并进行学术研究。
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后,北京大学教授李强举行了题为“过去30年西方政治理论在中国”的讲座,这是在爱丁堡大学举办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北京大学日”活动的一部分。其他活动还包括历史、亚洲研究、经济学、法律与政治学等讨论会。
4、北京大学将于近期举办学生海外学习暨港澳台交流教育展
北京大学为帮助学生更加集中、便捷地了解赴海外交流学习及深造的信息,学校国际合作部将于11月25-26日组织“2013北京大学学生海外学习暨港澳台交流教育展”活动,此次活动共邀请到30余所海外高校和教育机构为学生集中介绍其机构概况、交换项目、学位项目及奖学金项目等信息。届时,学生海外学习项目也将专门设置展台并举办专场宣讲会介绍现有校际交流项目及假期项目。
学生海外学习项目(Education Abroad Program,简称EAP),旨在为北大在校生构建海外交流平台,提供长短期海外学习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在双重教育环境中形成国际化视野,将海外交流的成效引入北大校园,最终提高北京大学的国际化水平。随着北京大学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扩大,近年来学生赴海外高校进行长短期交换学习、交流考察的机会正在迅速增加,同时,每年也有众多毕业班同学选择申请赴海外继续深造。
教育展参展单位包括美国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法国驻华大使馆教育服务中心、巴黎政治学院、慕尼黑工业大学、荷兰 阿姆斯特丹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北海道大学、 一桥大学、希腊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以色列驻华使馆文化处等海外名校和教育机构。
5、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南开大学举行
11月15日,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南开大学省身楼举行。本次会议由教育部主办,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承办。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陈盈辉,南开大学副校长关乃佳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财政部有关领导,南开大学国际学术交流处负责人,国别和区域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来自全国42个培育基地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关乃佳副校长介绍了南开大学在基地建设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效。她指出,在教育部国际司的指导下,南开大学的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其中APEC研究中心为国家领导人参加APEC会议积极提供决策咨询,人权研究中心全程参与《国家人权报告》的起草,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拉美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等基地也发展迅速。
陈盈辉指出,智库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承担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培养造就一批专家学者,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好国别和区域研究院工作,要牢牢把握发展的正确方向,紧紧扣住务实的工作重点,时时关注宝贵的人才队伍。
会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做了“智库建设和服务大局——以中国外交为例”的报告。报告中,他归纳了世界智库的共性,梳理了中国智库的特点,分析了中国智库的发展方向及趋势,提出了智库的研究对象及重点,他指出,智库建设必须深入研究国情、世情,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
42个与会基地分为两组进行现场陈述,展示本基地于2013年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工作特色、工作亮点、主要成就、下一年度的工作要点、承担公共事务的条件和已推进的工作。
1、美国《Science》杂志发表杨光富教授课题组的评论文章
11月15日,美国《Science》杂志(2013, 342, 799)刊登了我校杨光富教授课题组的评论文章《有害生物控制:仿生农药的风险》。
按照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的定义,仿生农药是指通过化学和生物等手段将具有农药活性的天然产物进行提纯、或者进行结构改造后并量化生产的农药。与传统农药相比,仿生农药往往具有活性更高、毒性更低、残留更低的特点,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类农药,最典型的例子包括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新烟碱类杀虫剂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甲氧基丙烯酸酯甲氧基丙烯酸酯甲氧基丙烯酸酯甲氧丙烯酸酯(Strobilurin)类杀菌剂。正因为如此,仿生农药研究也成为当前国际上开发农药新品种的热点和前沿领域。
该文以Strobilurin类杀菌剂为例,总结了仿生农药对环境水生生物的潜在风险及其可能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的污染。根据自然界相生相克的一般规律,他们指出,以天然产物为模板设计开发新的仿生农药时,环境风险评估应予以重点关注,滥用农药或过量使用农药都有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该文对人类正确认识农药以及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具有现实意义。
据悉,该文的第一作者郝格非是我校农药学科自主培养的博士毕业生,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是我校第一位入选“香江学者”的青年教师。
2、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共享遗产委员会主席做客华大论坛
11月14日下午,由研究生院主办、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十一期华大论坛在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举办。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共享遗产委员会主席、德国ICOMOS十二位具有世界遗产评选投票权的重要专家Dr. Siegfried RCT Enders应邀做客,并作了题为《ICOMOS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报告。论坛由我校副校长、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林教授主持。
黄永林对Dr. Enders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在座师生讲述了举办华大论坛的意义及其对我校学术研究产生的积极影响。接着,他介绍了Dr. Enders的履历及科研情况,并聘请他为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兼职教授。
Dr. Enders结合其丰硕的科研成果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中,Dr. Enders对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发展情况和职责作了简要的介绍,然后提出了工业遗址、共享遗址的概念及其需要保护的原因,并向大家展示了世界各国共享的铁路、教堂、纪念碑、墓地、历史遗迹。最后分析了共享建筑遗址的保护措施和修复意义,给参与聆听的师生以前瞻性启发。
Dr. Enders还与在座师生展开了热烈互动,就共享建筑遗址领域的一些科研热点进行探讨,并结合其自身经历给中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扩大了我校师生的学术视野。
(1)我校参加2013内地高校对外交流人员赴港研习班
11月11日至17日,2013内地高校对外交流人员赴港研习班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研习班由教育部港澳台办组织,副主任安延带队,香港中文大学主办。来自全国26所高校港澳台事务工作人员参加,我校港澳台事务办公室董珊老师参与培训。
研习班的课程包括香港高等教育状况、香港高校运作管理、两地高校学术交流、香港社会及文化发展、行政人员演讲技巧、常用广东话普及等内容,安排到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文化博物馆以及中联办实地考察和交流,既加深了学员对香港高校及社会的了解,又促进了内地与香港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2)香港教育局拟大埔建两所新国际学校
大公网11月13日讯 教育局与大埔区议会讨论,用白石角一幅地及区内空置校舍发展为国际学校,预计到2016学年,可提供1390个学额。
本地国际学校学额不足,教育局四处觅地,这次目标是大埔。位于马聪路、前身是佛教慧远中学的空置校舍,将会成为国际学校,提供670个学额。
位于白石角土地,面积只得6200平方米,小于一个标准足球场,亦会发展成国际学校,提供不少于720个国际小学学额。
连同今年4月教育局分配予3间国际学校位于蓝田、筲箕湾和赤柱的空置校舍,预计到2016学年前,可提供大约2540个小学学额。不过距离当局早前公布欠缺的4200个小学学额,只满足了6成,仍然欠缺1660个学额。
(3)中大扬威全国科技赛 港澳杯六连冠
香港文汇报11月15日讯 被誉为中国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日前在苏州大学圆满举行。全国各地两百多万名大学生参赛,而香港中文大学再度赢得“港澳优胜杯”,连续六届荣获港澳地区的冠军,成为首间勇夺六连冠及在同一届“挑战杯”赢得3个一等奖的港校。
中大昨举行祝捷会,副校长张妙清亦有出席以示支持。该校6项作品全获表扬,3个一等奖分别是“仿生拉线机构及高效推进机器鱼”、“高效红外到可见光的能量上转换及其太阳能电池上的运用”及“五专一村”乡村可持续发展支持计划;二等奖作品有“按键式能量收集模块”;三等奖作品有“虚拟实境手套”和“音乐—自动和弦辨认:和弦分析仪”。
(1)澳门中学生书簿津贴明年将增至2800元
中新网11月14日电 据香港《新报》报道,澳门政府继续加大对教育的资源投放。为减轻家长在书簿费方面的负担,特别是中学教育阶段,建议在2014/2015学年,适度调升“书簿津贴”金额,向每名中学生发放的金额由2,400元(澳门元 下同)调升至2,800元,每名小学及幼儿教育阶段学生的发放金额则分别维持为2,400元及2,000元。
此外,继续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膳食津贴”和“学习用品津贴”,建议金额分别由2,600元调升至3,000元,以及由1,700元及2,200元调升至2,000元及2,500元。
对在澳门及外地就读大专和研究生课程的澳门学生发放学习用品津贴,金额为3,000元,鼓励学生多阅读、勤学习。
为继续鼓励居民持续学习,明年,澳门特区政府将推出第二阶段的“持续进修发展计划”,向年满15岁的澳门居民提供为期3年的进修资助,每人上限由5,000元调升至6,000元。
(2)北京大学 澳门大学学生交流活动在澳门举行
2013年11月15日北京大学讯 11月3日-7日,由党委副书记叶静漪率领的北京大学代表团赴澳门参加了北京大学——澳门大学学生交流活动。学生工作部、港澳台办公室、艺术学院、校团委的相关负责人和学生民乐团、学生舞蹈团、学生合唱团、学生交响乐团、学生辩论协会的37名学生代表参加相关活动。
4日下午,“北京大学——澳门大学学生辩论友谊赛”在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举行,北大学生辩论协会与澳大学生辩论队围绕“大学教育应当顺应还是超越大学教育的需要”的辩题展开激烈交锋。
5 日晚,澳门大学新校区启用仪式文艺晚会在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大学会堂举行,来自北大学生艺术团与澳大中乐团、弦乐团、荣誉书院、东亚书院的学生同台演出,为现场近千名澳大师生及各界嘉宾献上了精彩纷呈的节目。
北京大学——澳门大学学生交流活动始于2009年,旨在深化两校学生在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交流,进而推动双方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1)台合格教师比率下降 当局称如不达标将减招
中新网11月12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当局“教育部”今天说,明年8月1日前高中职合格教师比例须达80%,否则将依法扣减核定招生班级数等。
“台湾团结联盟”立法机构党团总召集人许忠信在“立法院”举行记者会表示,高中职优质评鉴,整体合格教师比率下降0.42%。南部地区有所学校,合格教师比率20.59 %,在台湾合格教师比率最低,让人无法接受。
“教育部国教署”高中及高职教育组长李秀凤说,明年初推动的优质学校认证,各项目都要达80分以上,且明订合格教师与专任教师比例,这是基本门坎;合格教师达95%以上会往上加分,给予奖励机制,鼓励合格教师达100%努力。十二年基本教育、学校评鉴实施办法同年生效,规定合格教师比例须达80%,未达标准会裁罚,并要求校方在2014年度前要改善完成,否则考虑公布学校名称。
李秀凤进一步表示,目前合格教师比例未达标,没有罚则,但如果没在2014年8月1日前改善完成,“教育部”可依法扣减核定招生班级数等。
(2)台大学学制拟变革 是否缩短修业年限未定案
中新网11月11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当局“教育部次长”陈德华今天被询及台湾的大学学制变革时说,政策未定案,缩短年限要从维护大学教育质量整体考虑。
报道称,有媒体报导,台湾的大学学制将有重大变革,现规定大学修业年限4年,教育部门准备修法,每学年增第3学期,以学分制取代修业年限,修完毕业学分即可毕业,学生可视需求延长或缩短修业时间,最快2年就大学毕业。
报道指出,陈德华上午列席“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员会前接受媒体访问表示,目前积极处理开放大学暑期课程,让学生可更有效运用学习时间;缩短修业年限是另一个议题,没有如媒体报导,一下子要从4年缩到2年。缩短修业年限会朝让学习更有效规划、运用方向思考,至于如何缩短,还是要从维护大学教育质量整体思考。
(本期责编:李萍 董珊 编审:柯常青 王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