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0日发表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中德两国就进一步推进教育领域合作达成诸多共识。《纲要》强调教育对两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创新力的重要意义,两国愿继续深化教育领域合作。
双方将继续增加向对方国家派遣留学生的数量,建立高校间的可持续合作,加强高层次人才的联合培养,加强汉语和德语教学在对方国家的推广,支持将对方国家国情和文化内容纳入中小学教材。
此外,双方还宣布修改和重新签订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等值的协定,推动建立两国大中小学生长效交流机制。作为两国教育合作的重要内容,双方在《纲要》中重申将继续深入开展职业教育合作。
现摘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教育文化合作部分如下:
四、交流互鉴:教育和文化合作
双方强调教育对两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创新力的重要意义,重视文化交流对增进两国相互理解、促进双边关系发挥的积极作用。为此,中德两国将继续深化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合作,支持人民间的往来和交流,以加深相互理解,促进互信和友谊。
教育
98.双方愿在今后几年中继续积极促进大学生和科研人员交流,例如通过双边科研项目为在对方国家进行留学和研究提供奖学金,共同设计颁发双学位的专业等。双方致力于继续增加向对方国家派遣留学生的数量。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和亚历山大·洪堡基金会作为德方搭桥者发挥着特别的作用。
99.双方应尤其重视建立高校间的可持续合作关系。上海同济大学中德学部(下辖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和职教学院三个机构)是共同落实高校紧密合作的成功典范。鼓励并支持中德两国高校开展双方共同出资的创新型长久示范合作。
100.修改、完善和重新签订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等值的协定,便利两国人才自由流动,提供更完善的法律保障。肯定中德联合博士生院对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所作出的贡献,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加强高层次人才的联合培养。联合开展专业人才系统培养,支持中国应用技术大学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平等合作交流,支持有关研究机构和高校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设置、评估、人才培养、专业等标准研究。
101.双方强调,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应用导向型教育十分重要。中方致力于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系统性培训,德方愿在该领域继续提供有关经验。
102.双方将进一步总结合作经验,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和吸纳各种力量和机构参与和支持中德职教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德职教合作联盟”建设。完善“中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运行机制,进一步推动基地发挥服务社会、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支持有兴趣和有条件的中国职业院校和机构与德国机构开展合作或建立“中德职教合作中心”。支持中国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实践。推动中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德国行业组织开展对口合作。支持职业院校间开展结对合作,扩大合作范围和领域,共同开发教材和课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103.人文社会科学为社会发展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为此,双方商定在社会科学领域加强合作,以深化对对方社会及其发展变化的理解。
文化
104.双方共同教育关系的未来重点也包括促进对方国家现代形象和传播对方语言。双方肯定“中德语言年”活动对促进两国语言教学和文化交流的积极贡献。在这方面,中国德语教师和德国汉语教师的培训与进修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学生交流和互访。双方将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推动两国大中小学生的交流互访并着手建立长效交流机制,以丰富中德交流的内涵。
105.建立中德两国语言文化学术交流合作机制,以加强汉语和德语教学在对方国家的推广。双方教育专家应加强合作,将对方国家国情和文化内容纳入中小学教材。
106.双方高度重视中小学生交流,特别是“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PASCH)项目框架下的中小学生交流,鼓励两国更多中小学建立伙伴关系。中国100多家“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项目中小学将继续获得全面支持。
107.双方强调,两国文化中心(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和北京歌德学院)在增进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增强社会创造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应积极研究在2005年两国文化协议附件中提及的关于德方在上海建立歌德学院事。双方支持对方文化中心在本国开展文化活动,并为此提供便利和协助。
双方支持并鼓励两国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图书馆和音乐厅之间以及在文化艺术数字媒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双方共同支持中国美术馆与德国波恩文化艺术基金会合作,于2015年在德国鲁尔区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大型联合展览。
双方支持开展更多文化领域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项目,致力于深化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
108.两国将在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和德国联邦内政部2008年签订的共同意向声明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体育领域的密切合作。双方鼓励两国单项协会建立联系,互派运动员参加国际赛事,积极开展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合作,加强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联合培养工作,在国际体育事务中加强协调。
109.深化两国旅游产业合作,在民众间加强对对方国家的旅游宣介,共同搭建面向两国公众的中德旅游推介和信息平台。
110.双方致力于继续加强两国智库、学术机构和媒体交流。应利用中德媒体对话增进相互理解。2005年成立的中德对话论坛是重要的民间论坛。其目的是促进开诚布公地探讨中德关系的前景和潜力。双方欢迎“中德未来之桥”为建立青年领导者网络发挥持久作用。
2、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将在图书馆、信息与文献保存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10月13日在京举行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图书馆馆长论坛”上决定,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将在图书馆、信息与文献保存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论坛期间,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图书馆馆长代表共同就建立信息领域合作机制、图书馆资源共享与合作发展、文献典籍保护与利用、数字图书馆发展合作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并通过《中国阿拉伯国家图书馆馆长论坛公报(2014年10月13日北京倡议)》。
据介绍,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图书馆、信息与文献保存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中阿双方每两年定期召开一次图书馆、信息与文献保存领域内的专家(包括工作人员、从业人员等)大会;建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各大信息文献图书中心之间的联系网络,致力于制作中阿信息文献图书中心名录;为阿拉伯各国、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的图书馆与信息领域专家制定专业培训计划,以分享中国图书馆在该领域的经验;鼓励中国各图书馆与各阿拉伯国家图书馆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鼓励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图书馆在对方国家举办图书展览;增进人员互访和经验交流;筹备签署中阿谅解备忘录,以明确双方在建设信息、图书馆与文献保存领域长效合作机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等。
论坛由中国文化部、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主办,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承办。
3、青年交往为俄中两国友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访俄罗斯副总理戈洛杰茨
今年和明年是中国和俄罗斯共同举办的青年友好交流年(简称:青年年)。俄罗斯主管人文领域的副总理戈洛杰茨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得益于青年年的活动,今年俄中两国关系发展在力度和密度上都打破了纪录,“两国在人文领域展现出良好的伙伴关系”。
青年年开幕式今年3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开幕式上,中俄青年共同合唱了歌曲《中俄友谊之歌》,祝愿中俄友谊在两国青年之间代代相传。在俄罗斯著名指挥家瓦列里·格尔季耶夫的指挥下,中俄青年交响乐团成功进行了首演。戈洛杰茨说,中俄青年交响乐团将继续参加各项活动,包括明年举行的二战胜利70周年庆典仪式。
今年7月在俄罗斯远东城市赤塔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大学生之春”艺术节给戈洛杰茨留下深刻印象。在为期5天的艺术节期间,近4000名青年参加了各项文体活动,中国代表团是人数最多的代表团之一。
按照计划,在青年年的框架下,两国今明两年将举办300多项活动,包括组织多个大规模青年代表团到对方国家访问、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互访、语言竞赛、艺术节、国际夏令营、青年艺术家及摄影家展览等。
戈洛杰茨表示,预计将有10万名两国青年参加青年年各项活动,这些活动为两国未来友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新一代人正在俄罗斯和中国成长起来,这一代人更好地知晓和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及价值观,将对两国未来几十年关系发展的政治气候产生影响,并促进所有公共社会领域内项目取得成功”。
谈到俄中两国教育领域交流,戈洛杰茨说,俄中两国教育机构之间已建立90多项合作关系,两国中小学生互访和校际交流已成常态化,而莫斯科国立大学与中方在深圳创建联合大学成为两国教育领域合作的重要一步。另外,双方开始试验性地举办一个竞赛项目“该到莫斯科学习了”,在竞赛中胜出的中国优秀学子将获得俄罗斯政府提供的奖学金,到俄罗斯高校留学。
1、武汉理工大与武汉大学同时进入全球400强
10月2日,《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新浪官方微博发布消息,《THE2014-2015年度世界大学排名》正式发布。记者登录《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官网查询,包括我国共有24所高校进入世界400强,其中武汉地区首次有两所高校同时上榜。
前12强均来自英美国家,前3依次是加州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前20强中美国占15席。亚洲共有24所高校进入200强,东京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进入前25强。
我国共24所高校上榜,其中大陆11所,澳门1所,香港和台湾各6所。排前3的分别是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世界排名分别是43、48、49。大陆上榜的还有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
在我国的24所高校中,教学方面北大得分最高;国际化方面港大得分最高;产业化方面北大和台湾成功大学并列均为100分;科研方面同样是港大得分最高;武汉理工大学在论文被引用方面今年仍旧得分最高,这也是该校能上榜的重要因素。
今年也是武汉首次有两所高校同时上榜《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400强。对武汉理工大学以“黑马”形象跻身世界400强,高等教育研究专家熊丙奇撰文指出, “每所大学在不同指标体系的大学排行榜中,会有不同的表现,一所学校在这一排行榜中表现优异,而在另外的排行榜中表现不佳,是很正常的,这是因为各排行榜选择的排行指标不同。这种社会评价体系,有利于大学多元化办学,而不是千校一面。”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余家国因为论文在国际上被频频引用,上榜“汤森路透”公布的2014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在该校今年录取本科一批理科新生中,考生成绩超过当地一本线50分以上的人数占该类招生人数的82.7%,这比去年增加25个百分点。
2、北京大学邓宏魁研究组发布干细胞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日前,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刊登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研究组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将恒河猴皮肤细胞诱导成为了 “原始多潜能干细胞”,是干细胞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
这项研究为干细胞研究领域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如何在体外获得灵长类动物的原始多潜能干细胞”提供了答案。
1、我校四所孔子学院同庆“孔子学院日”
近日,全球孔子学院举办庆祝活动,隆重庆祝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暨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我校四所孔子学院积极参与,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文化活动。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孔子学院在纽卡斯尔市中心主办了纽卡斯尔中国节,吸引了纽卡斯尔市及亨特谷地区至少两万人的参与。除了我校大学生艺术团对中国文化的完美演绎,孔子学院还在举办街区设立了中国书法、入门汉语、太极、剪纸、中国结、手工折纸、包饺子、乒乓友谊赛、试穿中国传统服饰、筷子比赛等二十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向纽卡斯尔地区人民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两国人民的互信与友谊。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整个Beaumont街区车水马龙,当地人民对中国节上的各项活动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活动室甚至是全天爆满。一位纽卡斯尔当地居民动情地说“我在纽卡斯尔生活了46年,今天是纽市46年来最为热闹的一天。学生们的演出非常精彩,这些活动也十分有意思,感谢你们!”。纽卡斯尔市政府官方网站也盛赞此次中国节是一次“影响深远的,为增进纽卡斯尔和中国的友好关系而精心筹办的商业及文化盛会。”
美国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连续两天举办了一系列庆祝活动。9月26日,孔院师生在当地的巴斯通私立学校和布鲁克瑞奇小学举办了两场中国文化节。文化节上设置了12个中国文化体验站,包括棋类、舞蹈、剪纸、毽子、珠算、戏剧脸谱、迷你汉语课、拼字游戏、中国结、十二生肖、风筝和中国歌曲。文化节上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小学生,孩子们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两场文化节吸引了近千名学生的参与,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当晚,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还主办 了“庆祝孔子学院10周年文艺演出“ ,近400名当地居民和社会各界人士欣赏了精彩的、高水平的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音乐、舞蹈、京剧、书法、武术等节目。27日上午,孔院在堪萨斯大学爱德华兹校区开展了户外水笔汉字书写活动,到场参加的美国民众十分踊跃,他们用孔院自制的水笔学习书写汉字。来参加活动的当地美国人分次一字排开,共同书写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优美诗句。他们体验汉字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在表达着中美两国人民友好相处的美好愿望。
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第二届中国研究论坛,来自中国、加拿大和美国的专家学者就中国政治、中国经济、中国文化、中国城市化等话题展开了深度讨论。论坛期间,还举办了中国书法作品展。展览持续三天,面向卡尔顿大学师生和渥太华市民开放,并进行现场书法演示。
印尼泗水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也举行了庆典活动,共有五百多名师生参与。孔子学院学生和该校中文系学生共同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新疆舞、印尼萨满舞和武术表演。最后还进行了中文歌曲竞赛,将庆典欢乐喜悦的气氛推向高潮。
从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创办至今,中国孔子学院建设已走过10年历程,先后在全球123个国家设立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12月,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代表一致通过,决定于今年9月27日举办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
2、汉语词类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10月11至12日,汉语词类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韩国、越南以及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10月11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逸夫国际学术会议中心举行。副校长李向农教授和我校文科资深教授、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邢福义先生先后致辞,开幕式由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汪国胜教授主持。
会议共收到论文60多篇,来自美国、新加坡、韩国和国内高校的知名学者先后在大会上报告论文,各位代表本着“交流思想、切磋学术”的宗旨,充分发表意见,讨论热烈,气氛活跃,既有对汉语词类的划分、汉语词类的特点、汉语词类系统等宏观问题的讨论,也有对具体词的词性及用法的考察,还涉及到汉语方言和计算机处理中的词类问题。通过研讨,深化了学界对汉语词类问题的认识,对汉语词类问题的深入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次会议为我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七届“汉语语法专题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此前,该系列研讨会共举办了六届,每一届都设立一个专题,分别讨论了汉语重叠、汉语被动表述、动词和宾语、语法比较、句子功能和汉语语序等问题,在语言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反响。
3、ICOMOS-WUHAN“大学与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校举行
10月12日,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共享遗产委员会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ICOMOS共享遗产武汉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的ICOMOS-WUHAN“大学与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无界论坛”在我校科学会堂一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武汉市市长唐良智、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教授、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邵新宇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教授、副校长黄永林教授及国内外多位知名遗产保护专家出席了本届论坛。会议由唐惠虎博士、詹一虹教授、何依教授轮流主持。武汉市副市长刘英姿、ICOMOS共享遗产委员会主席Siegfried Enders教授、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在会议中进行了致辞。
论坛上,中外专家围绕“大学与城市”这一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中方代表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分析。马敏教授围绕大学的科研活动、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了大学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角色;李晓红教授围绕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探讨了共生共荣的途径;伍江教授探讨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与管理;邵新宇教授探讨了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创新的重大驱动作用;黄永林教授则讲述了当代中国建筑审美异化的现象及原因,提出了文化救赎的途径。此外,来自武汉大学的冯天瑜教授、清华大学的张杰教授、同济大学的周俭教授、张松教授、东南大学的董卫教授等还分别就武汉的世界遗产价值、保护名城遗产网络、乡村遗产与旅游、历史城市的可持续保护、古代地图与城市规划等专题做了精彩的报告。
外方代表分别对三个国家中城市与大学的互动发展进行了汇报。Pierre Laconte博士以比利时的鲁汶大学城为案例,分析了由大学主导的成功项目;Sue Jackson Stepkowski教授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为例,探讨了历史城市背景中的适应性再利用;John Ward教授则就加拿大城市建筑遗产的保护项目与大学主导的保护项目作了概要性的汇报。
本次会议收录学术论文23篇,多视角、多领域地展现了国内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会议提出并宣读了《大学与城市相互促进文化发展的武汉倡议》,倡议通过制定科学的机制和管理手段、应用先进的理念及创新的技术、整合政府、社会团体和企业的力量等途径让大学和城市共同促进城市文化发展;中外专家还就“ICOMOS武汉中心的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和充分的圆桌讨论。本届论坛成功打造了文化遗产领域学术思想传播互动的平台,不仅促进大学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共荣,还将有效推动ICOMOS武汉中心的长远发展。
4、2014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国际会议在校举行
10月13日上午,由我校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武汉文化科技创新研究院主办,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武汉数字媒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2014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国际会议在我校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多功能报告厅举行。本次会议是继2013年首届“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后的又一次大型的国际性学术会议。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共享遗产委员会主席Siegfried RCT Enders、副主席Sue Jackson Stepkowski、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人文与教育学学部传播与创意艺术学院新媒体、传播与文化系系主任David Marshall、美国“迪士尼杰出设计奖”获得者Steven William、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武汉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吴天勇、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窦梅及海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我校副校长李向农、武汉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吴天勇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我校副校长、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林主持。
会议围绕“新媒体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会上,Siegfried RCT Enders主席、Sue Jackson Stepkowski副主席、David Marshall教授、Steven William教授四位海外专家学者分别就“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遗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文化产业中的人格面貌”和“新媒体在建筑中的应用”等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中方学者尹韵公教授从“传统文化的当代背景”出发,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显学的社会经济原因,从“道”的层面来解读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谈国新教授则以《新媒体与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提升》为主题展开专题报告,具体分析新媒体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及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谈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在新媒体与文化产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稍后,与会专家纷纷围绕“新媒体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畅所欲言,阐述自己对互联网化、互联网思维、新媒体、文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及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看法。大会接着讨论了“中国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联盟的组织架构”等工作,并获得一致通过。
詹一虹教授最后进行会议总结,指出本次会议是一场高规格、高质量、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具有很多创新性、启发性、指导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对于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会上还举行了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研究基地挂牌仪式和兼职教授受聘仪式。
5、我校组织召开第四届复杂系统中的统计物理和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10月13日,由我校黙里•盖尔曼复杂性科学研究所主办、三峡大学物理学院和法国勒芒大学ISMANS研究所协办的第四届复杂系统中的统计物理和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三峡大学召开。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田斌致开幕词。
本次会议由我校黙里•盖尔曼复杂性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炜教授和法国勒芒大学ISMANS研究所统计物理实验室主任王秋平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席。会议围绕复杂系统中的统计物理和数学展开,旨在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会议期间,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名科学家们将就统计物理和复杂系统中的挑战和基本议题交流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会议涵盖了统计物理方法在复杂系统科学中的应用、非广延体系理论、随机动力学中的变分方法、复杂网络理论、金融物理、生物物理、非线性物理等诸多领域的问题。
会议得到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华中师范大学和三峡大学的资助。
该系列研讨会迄今已举办到第四届,其中2008年第一届和2010年第三届分别在法国和俄罗斯举办,2010年第二届在我校举行。
1、杨宗凯校长出席第三届两岸四地师范大学校长论坛
10月8日至10日,应香港教育学院邀请,我校校长杨宗凯出席第三届两岸四地师范大学校长论坛系列活动。
10月9日,举办“第三届两岸四地师范大学校长论坛”,来自内地、台湾、香港及澳门的19所重点师范大学校长共聚香港教育学院,该校校董会主席彭耀佳先生、香港教育局局长吴克俭先生主持开幕仪式。
论坛以探讨《21世纪的教育者》为主题,共分三节,分别以“21世纪的教育者:亚洲观点”、“重新订定21世纪的高等教育课程”、“学习无疆界,两岸四地相得益彰”为题。
香港教育学院校长张仁良教授,对教院能在建校20周年时举办是次论坛感到欣喜,他表示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变得愈来愈具策略性及挑战性。他说:“四地师范大学肩负推动创新及社会变革的重任,我们将致力透过研究、知识转移,以改善教育、为下一代提供更佳的发展。” 杨宗凯校长表示:“在座师大,已在共同努力合作以迎接挑战。今后要在2个空间,即物理和虚拟空间加强合作,要在如何满足个性化、跨领域学习,如何在网络空间共享优质资源等方面,联合一起,形成有效机制。”
会上,与会校长签署了一份联合声明,以共同推动四地师范大学在教学、研究、知识分享及学生交流活动等方面加强合作。会后,致力投资教育以回馈社会,贡献国家的田家炳基金会邀请与会代表会面,就基金会的运作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此次论坛是继2012年台湾师范大学主办第一届论坛,以及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第二届论坛后,首次移师香港举行。
2、两岸四地师范大学共享一门优质课
2013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期间,各同盟高校共聚武汉,举办了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信息化”为主题的第二届两岸四地师范大学校长论坛,签署了《武汉宣言》--共享一门优质课联合声明。经过近一年的沟通和推进,目前共有内地和香港5所高校的6门课程可作为共享一门优质课的课程。两岸四地师范大学这一协同创新之举,为促进两岸四地师范大学及其院系之间的教学、科研及管理的交流合作影响深远。
3、香港“占中”活动
2014年8月31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普选问题和2016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9月28日凌晨,香港少数激进分子悍然发动“占领中环”(简称“占中”)活动。
“占中”是针对即将在香港开展的普选活动而提起来的。普选是由《基本法》规定的,《基本法》规定香港民主发展最终可以达到普选的目标。人大常委会规定可以在2017年实行普选,同时中央也一再强调,支持香港实行普选,并严格按照《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来实施。但是香港反对派中的激进分子认为《基本法》和人大常委会的决定违反了所谓国际标准,认为《基本法》所确定的普选方式,限制了他们反对派中个别人物上台的可能,所以他们就要求绕开或者是抵制《基本法》所规定的普选方式,另外搞一套,要求所谓公民提名、公民推荐,或者是政党提名、政党推荐。他们要求撤销人大决定并威胁说,如果不按照他们的要求做,就要占领中环来达到逼迫中央让步的目的。
据统计,“占中”的人数不到香港市民的2%,是香港市民中极少数的一部分人,多为极少数激进反对派人士和受其影响的少数年轻学生。香港社会的主流民意是要稳定,要发展,要繁荣,而现在这种“占中”行动是用一种激进的、非理性、违法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政治诉求,不代表香港社会的主流民意。
澳门大学10月9日讯 2014年度澳门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于10月8日在澳门举行,颁发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等十四个奖项,当中澳门大学包揽了全部的技术发明奖,并分别获颁两个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两个三等奖,连续两届成为获奖最多的单位。
光明日报10月9日讯 首届海峡两岸中华诗词论坛9日在湖北武汉开幕。来自海峡两岸诗词界的300余名代表就两岸诗词文化交流、创作进行了深入探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出席开幕式。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表示,中华诗词是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桥梁,此次诗词论坛的召开,展示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成果。当天还举办了聂绀弩诗词奖颁奖大会。
(本期责编:阮劭 彭韬 编审:张遗川 王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