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华中师范大学派我来到了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孔子学院。由此,我光荣地成为了纽大孔院的一名汉语教师。纽大孔院由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与中国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共建,是2016年度全球先进孔子学院,自带光环。能够在这里工作,我非常高兴,也倍感压力。
孔院环境优良,院长镇院有方,学生络绎不绝。我们主要开设了两种课程:语言课与太极课;还不定期开展一些文化传播的工作坊及语言文化讲座。语言课程分为成人语言课程和少儿语言课程。成人语言课程的学生年龄跨度很大,有的是在校的本科生,有的是80多岁的老爷爷。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表现:热爱汉语,对中国语言和文化有着极大的热忱和兴趣。
在学生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八十岁的老爷爷。我开始给他们教《中级汉语》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八十岁了。他身材高大,说话中气十足,走路虎虎生风,开车像开赛车一样;学习特别认真。我问他为什么来学汉语,他说:“中国经济发展很好,我需要和中国人做生意。”然后他自己也开始大笑起来,说“当然,我可能太老了。我学汉语还因为汉语是一门非常有魅力的语言,能让我的大脑保持活跃。”
我们的课程主要面向成年人,教室的摆设也比较随意,大家随便搬张桌子围坐在一起就开始学习。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有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中国学校的教室是什么样的?”我告诉他,现在中国学校的教室座椅摆放比较多样化,但最典型的还是老师在讲台上,学生的桌椅一排排摆好,面向老师。这位学生立即把书桌摆正,面向我的位置,还很傲娇地说:“我要像中国学生那样学习。我喜欢这样。”其他几位同学也一同大笑起来。
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都很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问到各种问题,语言的、文化的、社会的,不一而足。学习年月日的表达,学生会问我“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公历”;学习“井”的时候,他们会问我“水井”是什么样子的,现在中国是不是大部分都使用上了自来水,还有学生向我介绍他们会在下雨的时候收集雨水,净化后作为生活用水。我们使用的教材中有一个单元是《他今年二十岁》,里面有一句话“当然喝红葡萄酒,我们还吃寿面”。学生对“寿面”特别感兴趣,问了很多问题,包括寿面的由来,生日礼物送什么,怎么送等等。我们的教材还有一个单元是《你家有几口人》。我向学生简要介绍了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在课后,有一个学生专门跟我发了邮件,说非常喜欢这种介绍。他还说,中国家庭对老人的尊重和孝顺让他非常感动;他觉得澳大利亚的年轻人应该多多了解这种文化,学习这种文化。
我们的教材还有一个就医的实用小对话。恰好学生中也有医生,遇到这个话题特别兴奋,说他们觉得中医很了不起,认为中国人的医学观非常值得推广。她说澳大利亚人生病了,就到医院要求医生把他们修理好,而且是像修坏了的机器那样快速修理好,他们没有养生观念;而中国人会问很多详细的问题,耐心细致地等待病情慢慢康复。这一点值得每一个澳大利亚人学习。
我们是非学分课程,但是每个学生对待学习都特别认真:他们会提前预习课文,把每一个不认识的汉字都标上拼音,课堂笔记密密麻麻一页又一页;要求我布置足够多的作业,每一个题目都认真完成。有的学生特意请我做了课本汉字的flash卡片,每天在家看,尽可能多认识汉字;还有学生把光盘放在汽车上,只要开车就开始跟着录音练习听说;有学生去过西安,看过兵马俑,描述的眉飞色舞,听众们一脸艳羡,忙不迭说也要找时间去旅游参观;还有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中国的文学作品,已经读完了《红楼梦》和《西游记》;还有学生告诉我他们出去旅游的时候,鼓励自己的孩子去主动向中国面孔说“你好”,认为这样可以交到更多中国朋友。
在纽卡斯尔不足一年的日子里,学生的热情、好学和欢乐的上课气氛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但是,在这片土地上,我发现我无比思念自己的故乡和祖国,也再一次无比清醒地意识到:汉语在纽卡斯尔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不仅仅是因为汉语本身的魅力,更是因为我们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文化自信,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对中国感兴趣的朋友。
王玉红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孔子学院公派汉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