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动态
1、习近平会见哈佛大学校长
3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
习近平欢迎福斯特校长访华,他强调,我们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将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将于今年9月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愿届时与美各界人士共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大计。希望双方共同努力,促进中美人文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为中美关系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习近平指出,中国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方重视同美方开展教育、科技交流合作。哈佛大学是世界知名高校,同中国教育界、科技界有着长期合作关系,取得了很好成果。希望两国高校增进交流,深化合作,更好服务于中美关系的发展。
2、2015年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业务工作会议召开
2015年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业务工作会议来华留学业务工作会议于3月17日至20日在西安召开。来自29个省市区教育厅、教委和276所高校的有关部门负责人近6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教育部国际司、财务司、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陕西省教育厅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等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并做了工作报告。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刘京辉秘书长与大家共同分享了对全国留学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体会,对2014年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工作进行了总结,对2015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方军副司长做了教育外事工作及来华留学工作形势报告。教育部国际司来华留学工作处田露露处长和财务司外事财务处徐薇副处长就中国政府奖学金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7所院校分别就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招生、管理、国际课程建设及校友联络等方面工作做了经验介绍。
3、罗德中国奖学金成立
3月30日,牛津大学罗德奖学金基金会在京宣布,正式将中国纳入罗德奖学金拓展计划,建立并资助罗德中国奖学金。中国内地公民将首次有机会获得罗德中国奖学金前往牛津大学深造。
罗德奖学金是为出类拔萃的青年精英提供在牛津大学深造、改变人生之机遇而设立的研究生奖学金。该奖学金每年从包括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印度在内的30多个国家选出83位罗德学者。每年都会吸引超过1.2万名申请者。录取率仅为0.7%,是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奖学金之一。
罗德中国奖学金主要面向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等5所国内顶尖大学开放。但在中国其他大学或海外深造的中国学生只要达到评定标准,委员会也会接受其申请。第一批中国的罗德学者将于2015年评定,并将于2016年10月开始在牛津大学学习。
4、留学英国政策有变 留学生如何面对
随着2014年中国的英国签证申请量破纪录,新签证体系对于计划赴英留学的中国学生有促进作用。2014年英国和爱尔兰签证互免协议和中国居民可以在英国任何机场转机可以使用申根签证在中国正式实施,给中国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此外,tier4普通学生签证、儿童学生签证及配偶签证可加急,3-5天可批出,条件是加1030元人民币。而标准的处理时间是15个工作日。
在不久前,英国内政部更新了其承认的外语考试成绩名单,这份名单中只保留了雅思和三一学院的外语考试,把ets的托福、培生的pte考试以及剑桥英文等考试全部拒于门外。此规定从2015年4月6日起实行。也就是说,凡是在2015年4月6日后申请的学生,只能递交雅思或者三一学院的语言成绩。在2015年4月5日前获得的包括雅思、pte和剑桥英文成绩在2015年11月5日前递交还是会被接受。
琥珀教育华南区总经理何楚刚表示,最新的接受考试成绩政策奠定了雅思(ielts)的“国考”地位,并让想前往英国大学的海外学生在考取语言证明时更加具有方向性。往年,由于语言考核种类的繁多,导致部分海外学生因为语言成绩无法被心仪的英国大学认可,或无法满足移民局所设立的最低语言要求,从而丧失了前往心仪英国大学留学的机会。英国移民局该项政策将更加具有指向性,即想要前来英国大学念书的学生都只能提交合格的雅思成绩来申请签证。在此,建议准备2015年4月后入读英国大学的学生,不论是否已经拿到offer,请尽快考取一个合格的雅思成绩,以防因为政策的正式实施而耽误前往英国入读。
5、英国留学生免费医疗福利即将告终
据英中网3月27日报道,留学生及非永居旅英华人可享受免费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政策即将正式宣告终结。
英政府近日已确认,自4月6日起,来自欧洲以外(包括中国)前往英国时间超过六个月以上的所有公民将均须支付每年200英镑的“医疗附加费”,以便享有使用NHS服务的权利。内政部称,此举可确保来英国生活的人对其医疗保健花费“做出适当的资金贡献”。
按规定,签证申请者的“医疗附加费”将为每年200英镑,学生则为每年为150英镑。申请者需要提交在线签证申请表格前支付此笔费用。旅英华人自然十分关注这项政策的出台。在《英中时报》的微博新闻下,网友小R称这是“再一次拿移民开刀,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更有J姓网友直言,目前掠夺英国福利的人更多来自欧盟内部,但政府却不敢谈这个问题,只从非欧盟群体下手。虽然也有G姓网友表示,所幸这笔费用还在接受的范围内,但网友们普遍对一去不复返的免费医疗哀怨连连。
回顾当前的NHS体系,包括游客在内的大多数移民入境英国后可以立即或很快获得NHS的免费服务,虽然有些人需要在事后支付医疗费用。但由于时间和成本的问题,目前在许多地方,英当局无法实现向病人追索医疗费用。有统计显示,英国每年进行的收费手术达4.6亿英镑,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得到了回收,绝大部分要由政府埋单。就英格兰而言,海外游客和移民每年享受NHS服务所造成的花费预计达到20亿英镑,其中有9.5亿英镑正用于从非欧洲经济区前来工作或就读的非永久移民。机构臃肿、体系庞杂、赤字巨大一直被认为是当今NHS的主要问题所在,因此NHS改革是今年大选前选民最关心的议题之一。打击“医疗旅游”等滥用NHS福利的呼声近年也一直走高。也正因如此,英内政部对增设医疗附加费的决定可谓高度支持,并声称此项医疗附加费将确保从非欧洲经济区(EEA)来英超过6个月的非永久移民能对NHS有所贡献,“这种方式将与其移民身份相符”。
内政部表示,在设置NHS医疗附加费的时候,政府部门广泛考虑了移民目前享受的免费医疗服务、移民所作的价值贡献和确保英国作为全球最有前途及最优秀人才趋之若鹜的战略地位的需要。根据此项政策,“医疗附加费”将由英国内政部征收并直接交予NHS管理,届时移民将可以享受与英国永久居民们一样条件的NHS待遇。英国移民及安全事务大臣詹姆斯·布罗肯希尔(James Brokenshire)表示:“NHS医疗附加费将起到重要作用,能够确保英国最被珍视的公共服务能够在使用者公平享受的基础上推行。随着一代代的积累,英国民众用纳税的方式使NHS建立起了今天的规模。非永久移民对NHS经济上的贡献将以缴纳医疗附加费为体现。”“我们同样也知晓非永久移民对更广大的经济体作出的贡献,因此将附加费保持在较有竞争力的水平。”布罗肯希尔说。
由于签证申请人需预先支付覆盖整个英国签证有效期的附加费。因此在4月6日后的申请递签时,申请人除签证费用外,还需额外准备一笔数百镑附加费缴纳。举例来说,从4月6日起,一名申请时间为3年的非学生申请人,在递交签证申请前将需提前缴200镑/年x 3年=600镑的费用;假若是一名学生申请人,申请时间同样为3年,那他在递交签证申请前需提前缴150镑/年 x 3年=450镑的费用。签证申请居留时间越久,医疗附加费的费用越高。另据证实,此次政策变化将不会影响到持访问签证(6个月以内)前往英国的访客。
6、美国113万留学生76%来自亚洲 中国学生最多
据美国中文网报道,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下属机构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项目(以下简称SEVP)于周三(25日)发布最新的季度报告,报告强调了2015年2月的数据来自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信息系统(以下简称SEVIS)。通过这个信息系统的最新交互映射工具,使用者可以快捷地查询到国际学生的数据。
根据2月6日SEVIS系统的数据,全美共有113万名国际学生,持F(学生)签证或M(职业)签证在全美8979所学校就读。这标志着全美留学生较2014年1月增加了14.18%。而同一时间段,美国SEVP认证的学校数量仅增加了1%。76%的国际学生来自亚洲,中国留美人数最多。
今年2月的数据显示,全美共有30个经SEVP认证学校拥有超过5000名注册在校的留学生。南加州大学、普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和纽约大学都排名其中。共有超过10000名国际学生在这些学校就读。
37%的在美留学生,约40万人就读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就读STEM专业的国际学生中,86%来自亚洲。
这份报告还指出了学习STEM专业的女性学生的数量。在过去五年里,就读STEM专业的女性留学生数量增加了68%,从2010年2月的76638人增加到2015年2月的128806人。其中62%来自中国和印度。自2010年期,攻读STEM专业研究生学位的女性国际学生数量增加了114%。其中34%在加州、纽约州和德州。
报告的其他要点还包括:76%的SEVP认证的学校拥有零到50名国际学生;73%的国际学生就读本科、研究生或博士学位。加州、纽约州和佛罗里达州拥有最多SEVP认证学校的地方。学校必须经由SEVP认证才能够招收国际学生。
二、他山之石
1、北京与海外、中央高校联手培养"高精尖"大学生
3月17日,“法语国家未来”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世界各地6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法语国家的未来发展与合作。从今年起,北京市属高校将与海外境外知名高校、中央高校一起培养优秀大学生。其中,今年高考招生时,市属高校将录取300名左右的学生未来到海外境外开展为期2年左右的访学活动,拓宽学生在海外境外学习的渠道,以培养宽领域、多层次的高水平人才,满足北京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人才需求。
“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启动会24日在京召开。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在会上介绍,为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水平人才,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北京推出了“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以全面提高大学生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表示,计划包括“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实培计划”三个子项目,重点推进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为北京市属高校学生到在京中央高校和海外境外知名高校进行访学、到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践拓宽了渠道。
输送2000名学生到20余所中央高校110个优势专业
线联平表示,“双培计划”是由北京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一项举措。北京市属高校今年首批将招收2000名左右优秀的学生,按照“3+1”、“1+2+1”式等培养机制,到20余所中央高校的110个优势专业中,进行为期2至3年的中长期访学;同时,每年遴选部分学生,输送到在京中央高校开设的、北京社会急需的专业中,开展为期1年的短期访学,或者修习辅修专业。
他表示,学生们的专业方向是在结合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根据专家充分论证,遴选出来的热门专业和优势专业。专业课程内容也充分体现科学性、前瞻性、时效性、实用性,以保证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招生专业将集中在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文化产业、互联网金融、云计算、5G通信技术、物联网、机器人制造等等社会急需的专业上。入选计划的学生通过插班式学习,享受和中央高校本校学生同等的学习生活待遇。这意味着,他们将可以在名牌大学学习“高精尖”的专业。
那么,入选“双培计划”是否意味着脱离了原来所在的市属高校?线联平指出,入选“双培计划”的学生,学籍仍保留在高考进入的市属高校。学生的培养方案由市属高校和中央高校共同制定,授课教师也是来自双方高校,所以学生仍然在使用原来所在高校的教育资源。
他强调,学生在访学期满后将回到市属高校继续大四年级的学业,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符合学校规定者,获得学籍所在学校的学历学位证书。因此,学生进入“双培计划”并不意味着脱离了原来所在的高校。
300名学生将赴境外游学2年 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学生倾斜
线联平表示,“外培计划”是由北京市属高校与海外境外知名高校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一项举措,市属高校将输送部分学生到海外境外开展为期2年左右的访学活动,首批预计规模300名左右。北京市教委还将建立若干个北京高等教育“外培计划海(境)外基地”,接收市属高校学生访学;同时鼓励和支持各市属高校积极与海外境外知名高校建立健全学生联合培养长效机制,不断拓宽学生在海外境外学习的渠道。
线联平表示,“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的大部分名额都将列入北京市属高校高考招生计划,面向北京生源,分配到各区县,并适度向远郊区县倾斜;其他部分将采取在校内学生中遴选的方式,适度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学生倾斜。
他透露,2015年,“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的招生就将嵌入高考招生体系,具体招生简章即将公布,北京地区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填报该项志愿,他考入北京市属高校后,仍然有机会进入优秀的在京中央高校学习2至3年。
去国外高校学习,学费很贵,负担不起怎么办?他还表示,入选“外培计划”的学生,在海外境外高校访学期间的学费由政府专项经费支持,同时提供一次往返旅费,对于符合相关规定的贫困家庭学生,学校还将给予生活补助。
“实培计划”提高学生实习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
线联平介绍,“实培计划”是以提高学生实习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新举措。北京市属高校将每年遴选一批优秀学生,进入院士工作室、教授实验室、科研创新团队、工程中心,接受科研创新训练。
他称,北京还将继续加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全面建设并开放高校与社会各界共建的优秀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每年接收若干名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中接受培训;每年派遣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生,进入科研院所学习和参与科学研究。
屏蔽此推广内容 线联平表示,入选“双培计划”、“外培计划”的学生,如果在中央高校和海外境外高校不太适应,经学校审核同意后,仍可回到学籍所在学校学习。学业合格者,可获得学籍所在学校的学历学位。
他强调,“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就是要求学校有交叉、专业有交叉、资源有交叉,要使学生真正走出学籍所在高校的限制,有机会进入更多的学校学习生活,有途径选修更多的优秀专业课程,有条件利用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把北京地区高校甚至部分海外境外高校作为自己的大校园、大课堂、大训练场,这样才能达到交叉的目的,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线联平表示,该计划在推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同时,也将对高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创新教育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资源体系完善产生深远的影响。
2、清华9个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究基础发展计划资助
清华新闻网3月25日电 (通讯员 华 琳)日前,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5年项目立项的通知》(国科发基〔2015〕63号),清华大学有9个项目获准资助,其中973计划项目4项(含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1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5项(含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2项);6位教授被聘为项目首席科学家,3位被聘为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负责人。
6位项目首席科学家分别是:航空航天学院冯雪教授、计算机系朱文武教授、材料学院南策文教授、医学院颜宁教授、物理系王亚愚教授,和医学院吴励教授。3位青年科学家的分别是:计算机系李国良副教授、物理系于浦助理教授,和材料学院伍晖副教授。
这批项目于2015年初正式启动,项目起止期为五年,按照原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实施。由于“十三五”中央财政科技计划进行全面改革,这将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立项的最后一批。
本年度全国共申请项目958项,经过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的初评、复评,最后在973计划中立项81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立项37项,青年科学家专题34项。本年度清华大学通过协调组织,申报37项,立项9项,约占全国立项总数的6%。
自1997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设立以来,全国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共立项1490项,其中:973计划1023项,重大研究计划467项。清华大学共承担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5项,其中:973计划53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32项,分别占全国立项总数的5.2%和6.9%。清华大学项目首席科学家85人次,占全国项目首席科学家总数的5.7%。清华大学获批的项目数和首席科学家人数保持全国首位。
1997年,中国政府采纳科学家的建议,决定制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开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重点基础研究。这是中国加强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举措。973计划的实施,实现了国家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的部署,建立了自由探索和国家需求导向“双力驱动”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完善了基础研究布局。自1998年实施以来,973计划围绕制造、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和前沿等9个领域进行战略部署;2006年,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启动蛋白质、量子调控、纳米、生殖与发育、全球变化和干细胞等6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2年起,增设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支持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牵头申报。历经十七年,在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支持下,清华大学基础研究水平得以长足发展。
3、北京外国语大学新设四个语种
为配合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新增开设蒙古语、泰米尔语、孟加拉语及菲律宾语四个语种,为国家储备非通用语人才。
3月14日、15日,北京外国语大学蒙古语和菲律宾语开班仪式分别举行。蒙古国驻华公使、代办巴特尔•琪琪格,菲律宾驻华大使埃尔琳达•巴西里奥,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贾文键、孙有中分别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
3月14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接受采访时对媒体表示,“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为我国提供新的经济发展机会,也意味着与周边国家进行更多往来,在此过程中,需要大量通晓两国语言,了解双方文化的非通用语人才作为桥梁。但目前我国外语教育中,非通用语人才较为匮乏,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和扩大周边外交的需求。为充实这一领域,服务国家建设,北京外国语大学此次新建蒙、泰、孟、菲四种语言,此举将为中国与蒙古国、斯里兰卡、孟加拉国、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入交流合作提供更大助力。
4、第四届亚欧大学校长会议在浙江大学举行
3月26日,近百名亚欧会议成员国高校及相关机构负责人在浙江大学参加第四届亚欧大学校长会议,探讨高校和企业如何在信息时代建立伙伴关系,共同推动社会创新。
亚欧大学校长会议旨在打造亚欧教育部长级会议的官方对话机制,沟通亚欧之间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并辅助政府实施政策。
“会议为亚欧高校提供了一个机会去探讨大学能否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以及政府是否应该在其中有所作为。”亚欧基金总干事张炎说,高校领导者将在会上深入探讨青年就业、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建立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环境等议题。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时表示,高校是人才、科技发展的重要结合体,是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是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还将继续着力促成更多高校、企业开放合作,合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本次亚欧大学校长会议由亚欧基金、中国外交部和中国教育部共同主办,浙江大学承办。亚欧基金是亚欧会议这一亚欧政府间论坛的唯一常设机构,旨在通过组织和资助亚欧学术、文化、民间交流,增强互相了解与信任。
据了解,本次会议是2008年以来,亚欧大学校长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前三届会议分别在德国、韩国和荷兰举行,第五届将于今年4月在拉脱维亚举行。
5、第20届法语国家节系列活动在武大举行
3月17日,“法语国家未来”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世界各地6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法语国家的未来发展与合作。
研讨会由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与武汉法语联盟联合举办,是第20届法语国家节系列活动之一。本届法语国家节于3月10日启动,多种文娱活动、学术讲座在武汉、长沙、襄阳、南昌、宜春、北京、上海等城市相继开展。
武大副校长李斐出席研讨会并致欢迎辞。他说,武汉大学作为中国最早与法国建立合作关系的高校,法语教学和研究历史悠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法国、比利时、加拿大、塞内加尔等法语国家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他希望通过举办研讨会,进一步扩大武汉大学对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科特迪瓦驻华大使Dosso·Adama(多索·阿达马)总结了法语国家的历史和跨地区组织的重要性,表示具有80多个成员国的法语国家组织无论在文化上,还是政治和经济领域,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他希望借助武汉大学科研学术力量,为科特迪瓦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加拿大驻上海领事Claude Demers(邓凯)回顾总结了加拿大高校与武汉大学的合作历史,提出进一步促进中加两国学生的双向流动是共同努力的方向。
曾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大奖的摩洛哥作家Ben Jelloun(本·杰伦)认为,法语和其他语言一样,只有被使用,才会有活力。法盟驻华总代表Jean-Luc Tissier(罗迪赛)介绍了法语联盟从创建起130多年的历史,提高法语的使用率和影响力是法语联盟的奋斗目标。
与会者围绕21世纪法语国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讨论,多位代表提出要提升法语在法语国家的地位,发挥语言在拉进文化和心理距离的作用,以深化法国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
三、外事新闻
1、我校承办全国首届俄语成语学研究学术研讨会
3月28日上午,全国首届俄语成语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召开。教育部外语指导委员会俄语分会主任孙玉华,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分会副主任王松亭,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铭玉,我校副校长彭南生出席,我校外国语学院院长廖美珍以及苏州大学俄语系主任赵爱国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由我校俄语教授刘永红主持。参加本次研讨会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我校学生。
彭南生在开幕式上介绍了我校的历史沿革,并着重梳理了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的发展概况。我校俄语系建于1950年,初建时规模不大,但凭借一支治学态度严谨的教师队伍发展成为国家培养俄语高级人才的定点招生单位。1975年起,我校俄语成语学研究开始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彭南生指出,首届研讨会在此召开将推动我校俄语教育的发展。
廖美珍介绍了外国语学院近几年的发展状况与招生情况,提及法律英语、英语诗歌等学科特色。他指出学院的发展坚持走“内涵式道路”,追求高质量、高水平、高档次教学,以“具有世界影响力”为目标。他说:“学院特别重视高层次的学科交流活动,而此次的学术研讨会为今年的工作开了一个好头。”
王松亭阐释了俄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俄语作为相对固定的、可以重复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个民族在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与其他语言单位相比,成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而华中师范大学的成语学研究具有其特殊性。他回忆了周纪生老专家带领编纂《俄汉成语词典》的艰辛过程,也为成语学研究能不断注入新生力量而感到欣慰。
作为教育部外指委俄语分会的代表,孙玉华对委员会近两年的工作做了介绍。她指出开展这些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全国高校俄语教育的发展,推动各校开展专业特色和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俄语人才培养的质量以适应社会需求。她也对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充满期待:“探讨成语语言中的传统与文化问题,将促进俄语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教学方法的创新。”
开幕式结束以后,黑龙江大学张家骅、苏州大学赵爱国等八位专家学者依次分享了自己在俄语成语学方面的研究。本次全国首届俄语成语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由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主办,华中师范大学俄语系承办。
2、土库曼斯坦大使鲁斯塔莫娃女士一行来访我校
3月28日上午,全国首届俄语成语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召开。教育部外语指导委员会俄语分会主任3月25日中午,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齐娜尔·鲁斯塔莫娃一行来访我校。副校长王恩科与大使一行举行了会谈。
王恩科说,过去10年来共有209名土库曼斯坦学生在我校学习汉语或攻读学位,目前在校生有37名。土库曼斯坦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部分学生表现很优秀。王恩科希望结合中央政府“一带一路”的战略,在大使的支持下,加深与土库曼斯坦高校的合作与交流,选派更多的学生到华师学习。王恩科邀请鲁斯塔莫娃大使于今年5月17日出席我校第三届桂子山国际文化节。
齐娜尔·鲁斯塔莫娃女士称,土库曼斯坦总统大力支持青年学生出国学习,特别是到中国,她对华师精心培养土库曼斯坦的青年学生表示感谢和敬意。她说,土库曼斯坦目前在国内十分缺乏汉语人才,政府将要选派更多学生到中国学习,并且每年都派教育部官员到中国看望学生,了解中国高校的宿舍、教室等基础设施情况,感受学生的在校生活。她说她十分喜欢武汉,春天比北京来得早,并且武汉自有一份闲适。大使表示希望有机会能带着自己的孙子再次来访武汉。
湖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亚洲处处长代平和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负责人同参与会谈。
会后,鲁斯塔莫娃女士在我校与在汉的近百名土库曼斯坦学生见面,并要求他们好好珍惜在华学习的机会,树立起作为土库曼斯坦留学生的良好形象,团结互助,学好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回国后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留学生”。
3、雅礼协会代表团访问我校
3月25日,雅礼协会香港办事处主任兼教育项目主任石蕾(Leslie Stone)及教育项目主管彭子捷(Bill Peng)来我校访问,落实两校桂子山学者项目。
石蕾介绍了双方合作项目的进展情况。她说,经过近两年的洽谈与沟通,双方在教师项目上终于取得了突破,桂子山学者项目已经正式在雅礼协会官方网站上线。截至目前,项目网页点击率已逾200余次,超过了雅礼协会的类似项目的关注程度。此外,雅礼协会董事会成员以及耶鲁大学相关教授均通过个人网络转发了这一项目。她期待桂子山学者项目能为双方未来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外事处处长柯常青感谢雅礼协会对恢复双方合作关系所作的不懈努力。他说,桂子山学者有别于雅礼协会传统的教师项目(Teaching Fellow program),是双方为新阶段中国高校的外专引智量身定做的教师交流项目。华师将与雅礼协会一道做好项目的推广、对接以及校内安排等工作,保证来华教师能够工作顺心、生活舒心。
座谈会上,双方就项目合作协议签署、下一步工作时间表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共识。
4、美国韦恩州立大学代表团来访我校
3月26日上午,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工程学院院长Farshad Fotouhi一行三人来访我校,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张茂元、体育学院副院长黄爱峰及外事处处长柯常青在9号楼1005会议室会见代表团。双方就两校在计算机科学、体育教育领域联合办学项目中有关学生语言问题、学生暑期短期培训及夏令营项目、1+1联合培养项目等问题进行了沟通与交流,并在优秀本科生项目上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会谈前,代表团与与20多名有意赴韦恩州立大学留学的计算机和体育学院的学生举行了见面会。见面会上,Fotouhi教授与Simon Ng教授向学生们播放了制作精良的幻灯与宣传视频,图文并茂地向学生们展示了韦恩州立大学的地理位置、所在城市的区位优势、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情况,并与学生们进行了互动频繁、气氛热烈地交流。
访问期间,代表团一行还参观了我校计算机学院和机房。
(1) 香港校友会副会长朱达诚一行来访
华大在线讯(通讯员 周彦)3月24日,香港校友会副会长朱达诚、副秘书长谢承国、陈永坤博士一行回学校访问,副校长黄永林、校党委副书记黄晓玫会见了香港校友会一行。学校发展办(校友办)、外事处(港澳台办)、图书馆等单位负责人一同出席会见。
黄永林、黄晓玫代表学校对香港校友会朱达诚副会长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同时感谢和回忆了从老会长邓缵绪、谢喜镇以及新任会长郭一鸣为代表的的广大香港校友们长期以来对学校的关心与支持,充分肯定了香港校友会在提升母校在港声誉和影响,密切学校与香港各界合作与交流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朱达诚感谢学校的热情接待,介绍了香港校友会作为中国高校香港校友会联合会成员所致力于国内知名大学与香港各界密切交流与合作的相关情况,香港校友会愿意与学校一起努力创造契机,推进学校与香港各界的联系与合作。
谢承国表示,为纪念邵逸夫爵士的善举,邵家特委托我校校友香港著名雕塑家朱达诚先生为邵爵士塑造铜像,而朱达诚校友和香港校友会有感已故香港著名慈善家邵逸夫爵士一生热心公益,尤其在教育事业上捐献甚巨,学校更荣获邵爵士捐建5座逸夫楼,可见邵爵士对华师的厚爱,故欲以香港校友會名义赠送一尊邵逸夫爵士铜像予母校,以作纪念。
黄永林表示,香港校友会和邵逸夫爵士作为我校各地校友会和社会贤达的优秀代表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不遗余力的创造各种机会为学校发展牵线搭桥、捐资兴学。此次捐赠意愿,充分彰显了校友爱校荣校的情怀和学校饮水思源、感恩社会的良好形象。同时,对强化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爱校荣校的意识,影响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关注我校,投入到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列中来,将起到积极地示范作用。同时表示学校将尽快研究推进此事,希望届时能邀请邵爵士亲属及香港校友会出席活动。在校期间朱达诚一行实地考察了逸夫科学会堂、逸夫会议中心和新图书馆、博物馆。
(2) 我校与香港科技大学对港万人计划项目“国家重点高校实验室安全制度和文化建设的合作研究”第二阶段项目顺利完成
(通讯员 董珊 晏彪)近日,我校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发起的“国家重点高校实验室安全制度和文化建设的合作研究”第二阶段调研工作顺利完成。本阶段从3月20日至29日,历时10天,港科大29名师生在我校相关人员的陪同下,分批到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6所国家重点高校,以座谈会形式与6所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了交流,对实验室安全情况进行了实地巡查,同时以问卷形式调研了实验室使用者的情况。
香港科技大学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研究型大学,在201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港科大荣居全球第34位,在实验室安全制度和文化方面走在全国乃至世界高校的前列,有不少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在该校健康、安全及环境处处长关继祖教授的领导与大力推动下,香港科技大学在1997年和2006年两度获得由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afety Council)颁发的Complete Safety Program奖项,是亚太地区首所获得该奖项的高校。本项目由教育部港澳台办的香港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资助,由港科大关继祖教授倡导,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杨旭教授共同主持,旨在推进内地高校实验室安全制度和文化建设,将每一名师生员工纳入到完善的实验室安全体系中,使安全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切实提高高校自身的实验室安全建设。
3月29日,王恩科副校长、港澳台办王琍主任、生科院王茂胜书记、邱保胜院长等会见了完成调研到访我校的港科大关继祖教授、俞宗岱教授一行。关教授、俞教授一行高水平的调研工作受到王恩科副校长等的高度好评。讨论会上,关教授充分肯定了我校项目组成员的敬业精神,对此阶段行程的细致安排表示满意,同时,也表达了对我校认真筹备以及执行项目的感谢。此外,生科院与港科大健安环处探讨了继续加强合作与交流等事宜,并落实了该项目第三阶段的计划。
据了解,此次项目所收集的数据将针对各高校提供具体反馈建议,相关调查报告也将向教育部有关部门提交,可望为推动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制度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3) 香港六成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 学业压力是主因
大公网3月26日讯 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及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由2011年至2014年对本港12518名中学生进行了有关中学生焦虑及抑郁情绪与个人、家庭及学校之相关因素研究。调查发现,62.1%受访学生在过去四星期内出现抑郁症状,其中经歷轻微抑郁症状的有37.6%,中度抑郁症状的有16.5%,经歷严重抑郁症状的有5.6%,非常严重抑郁症状的有2.3%。学业成绩成为学生抑郁及焦虑的主要来源,且与年级成正比,专家建议政府定期调查全港儿童及青少年情绪健康。
澳门动态
(1) 澳大聘杨振宁为名誉博士
澳门日报 澳门大学于3月31日在北京清华大学向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教授颁授二○一四年度荣誉博士学位,杨振宁表示非常荣幸得到澳大最高的荣誉,特别是在成长了70多年的清华大学接受学位。
中央驻澳门联络办公室文化教育部部长徐婷、国家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赵灵山、澳门驻北京办事处康伟主任、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澳大校董会主席林金城、校长赵伟、副校长(学术事务)倪明选、科技学院院长陈俊龙、曹光彪书院院长刘全生等出席颁授仪式。林金城在赵伟陪同下,向杨振宁颁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现场观礼还有清华大学师生及在北京读书的澳门学生。
(2) 开展四主题研究 推内地澳台合作——人文自然研究会首届就职
澳门日报3月29日讯 亚洲(澳门)人文与自然研究会昨日举行首届理监事就职典礼,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监誓。身兼台湾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的该会理事会会长曾一士表示,希望利用好澳门作为沟通与内地的平台角色,联系澳门、台湾和上海等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架设亚洲人文与自然的研究平台。主要开展“通古今之变”(亚洲古文明研究、孙中山研究)、“究天人之际”(亚澳环境资源管理研究、生命教育研究、养生文化研究、养老产业研究推广)、“生活物质艺术化”(亚洲玉石文化研究、亚洲饮食文化研究、亚洲沉香文化研究、台湾茶叶研究)、“新柴烧陶瓷研究推广”和“艺术品金融化”(艺术品金融研究)等四大主题的研究。
台湾动态
(1)台北市立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赵家琛来访我校
3月23日下午,台北市立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赵家琛访问我校,旨在促进两校对口学院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在港澳台办项目主管董珊老师的陪同下,赵家琛院长参观了我校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心理健康中心,并与心理健康中心师生座谈交流。
心理学院孙启武副教授、陶嵘副教授、夏勉副教授及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参与座谈。会上,双方对各自学院的概况与学科专业特色进行了互动说明,增进了相互了解。参加座谈会的临床心理学研究生们对台湾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咨询行业现状十分感兴趣,双方交流愉快,并就临床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应用进行了深入交流。
(2)台湾学者:台湾若持续不开放 未来只会走向自杀之路
凤凰网3月23日讯 新竹清华大学荣誉讲座教授李家同说,大陆高教往上提升是必然,关键在于台湾对于陆生及大陆人才赴台百般刁难,如不改善,两岸差距会再拉大。
英国《泰晤士报》最近公布“2015世界最佳大学排名”,大陆的北大、北京清大大幅提升,台湾地区唯一进榜的台大却下降,引起社会关注。
关于两岸交流,李家同表示,大陆对台湾民众前往发展没什么限制,但台湾却不准大陆人来工作,“相当奇怪”。他指出,台湾地区应该让全世界优秀的人才赴台工作;如果持续不开放,未来只会走向自杀之路。
(3)调查显示:三分之一台湾青年想赴大陆发展
中新网3月29日讯 根据台湾TVBS“中国进行式”节目3月24日至25日所做民调显示,台湾20至49岁青壮年有过半数认为,在大陆就业的薪水与发展较台湾好;1/3的台湾青年想西进大陆发展,但其中有56%的台湾青年认为大陆青年竞争力比较高。
(本期责编:王盛夏 董珊 编审:柯常青 王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