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教育国际动态信息教育 2015年第16期(总第98期)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5-05-22   点击数:

一、国际动态

1、俄罗斯开展大学生学业独立评价试点工作

据俄罗斯塔斯社2015122日报道,2014-2015学年上学期,俄罗斯教科督察署在6所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学业独立评价试点工作,共有372名大学生和18名高校教师参与。参加试点工作的大学分别为莫斯科国立法律大学、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莫斯科市立师范大学、俄罗斯车臣国立大学等,共涉及国家与法律、历史、数学、社会学、法律伦理学、宪法、罗马法、俄罗斯历史、经济学原理、物理等10门课程。

根据大学生学业独立评价机制相关规定,高校学生的知识水平考核工作由其他高校的教师负责。教科督察署认为,教学和考试工作的分离有利于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作出更加客观的评价。

教科督察署署长谢尔盖克拉夫佐夫说:“我们将继续组织和完善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保障考试的客观和公正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大学生学业独立评价机制在公立和私立大学都能得到应用和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教科督察署副署长亚历山大彼瑟罗夫指出,教科督察署于20152月组织专家对试点工作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2014-2015学年下学期将在更多高校推广大学生学业独立评价机制的试点工作。现阶段,谈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该机制的计划为时尚早,需要更深入的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

2德国慕课发展特点与挑战

德国联邦政府也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继续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发展,由此带动慕课的发展,其课程内容覆盖网络教育、信息技术安全、新能源、可持续农业等领域。

发展特点

与美国的发展模式相比,德国慕课的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招优宣传为目的的推广模式

相较美国,德国学费较低,且有双元制职业教育,因而,慕课在德国的发展起因与美国有所不同。德国高校开设慕课,很大原因在于推介本校的重点专业、知名教授,以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

以吕讷堡大学为例。自2013年开始,吕讷堡大学通过建立社会学习系统(Social Learning-systeme),为全世界所有感兴趣的学习者免费提供大量开放在线课程,且没有任何访问限制。该系统可以提供视频、博客、论坛等社交媒体服务,供学习者在线学习、交流经验。该系统不仅能让学习者学习到跨学科的课程,开阔学习者的国际视野, 还能向全球宣传吕讷堡大学及其课程和任课教授。

()多层次、多类型的体系建设

德国的慕课体系建设从2011年开始。虽然比美国起步晚,但到2013年,已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慕课体系,主要有cMOOCxMOOCbMOOCsMOOC

cMOOC又称关联主义开放性课程,侧重基于关联主义的知识建构来促进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与创造。目前,德国主要的cMOOCOPCO11OPCO12,COER13等。

xMOOC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以授课教师为中心的学习课程,是对传统高等教育体制内教学模式的延伸性突破。德国主要的xMOOC平台有波茨坦大学哈索普拉特纳软件研究所的Open HPIIMC有限公司的Open Course World,以及跨大学的远程教育平台iversity等。

bMOOC是混合式大规模在线课程,又称“封闭慕课”。它将相对封闭的大学课堂与开放的参与人群结合起来,把参与人群扩展到高校之外的公共群体。德国bMOOC类型的代表有吕讷堡大学的“21世纪理想城市的智库课程”与蒂宾根大学的“开放课程工厂学习2011”。

sMOOC是小型慕课(small MOOCs)。它指的是参与人数相对较少的开放性在线课堂,概念类似于大学里的研讨课。sMOOC在德国的代表是“慕课课程制作2013(der MOOC Maker Course 2013)

()前瞻务实的课程内容与制作

德国慕课的数量虽然不多,但课程内容具有前瞻性与务实性,课程制作水平较高。以20114月出现的OPCO11为例, 其主题就直接指向“学习的未来”。OPCO12更是以“电子教学趋势”为主题,反映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其课程设置兼顾“三个一流”,即一流的课题、一流的导师、一流的学校。学习者可自由选择一系列务实且富有前瞻性的课程,如智慧城市、新能源、生物化学、心理协商。在技术方面,德国慕课大量利用云计算、社交媒体等新兴方式,创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面临的问题

慕课成功实现了一种高端的知识交换,德国专家在充分肯定慕课作为很好的学习平台的同时,也通过一些现象(如报名“热”、结业“冷”,某些网络课程热度急速消退等)清醒地看到了慕课背后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课程越是自主、多样、开放,越是会出现结构不合理、支持不足、调节不当等原因导致的学生学习困难状况。德国慕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有以下六点:一是对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要求较高;二是学习进程主要依赖网络;三是语言问题成为知识转化的障碍;四是如何与正式的相关培训相结合;五是并没有带来教学法的理论革新;六是许多课程的内容不够深入,还停留在导论阶段。

3、欧盟推多维全球大学排名系统 改变单一标准

2014513日,欧盟资助的一个全球大学排名系统正式启动,该系统采用多元化评估体系,针对大学不同类型的优势,分门别类进行打分。

当天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启动仪式上,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和青年事务委员安德鲁拉瓦西利乌表示,“今天我们正式启动一个全新的、独立的世界大学排名系统,该系统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知道大学的真实面貌,从而帮助学生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

该系统名为“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系统”(U-Multirank),是一个网上查询系统。系统于当天中午启用,用户可以注册查询。该系统不提供全球大学排行榜,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学校的深层次信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查询内容。

据安德鲁拉瓦西利乌介绍,现有很多全球大学排行榜主要展示的是大学的科研水平,但欧盟推出的这个系统不仅考量一所大学的科研水平,而且考量其他方面。具体来说,该系统的衡量指标有5大方面,分别是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国际化程度、知识转化成果(与企业合作和创业)和地区建设参与度。“根据更为全面的评估体系,300多所综合素质优秀的学校脱颖而出,而这些学校全都不在目前可见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上。”。

4、澳大利亚顶尖大学联盟请求政府继续资助科研项目

据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网站2015326日报道,如果澳大利亚参议院拒绝放宽对大学经费的管制,政府将削减重大科研项目的经费,影响3万名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澳大利亚顶尖大学联盟(Peak Body Universities Australia)请求政府放弃这一决定。

澳大利亚顶尖大学联盟指出,未来学者计划、国家合作研究基础战略这两个项目都关系到医学 、气候科学等重要研究领域,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来资助相关研究,很多研究项目将转移到海外。

澳大利亚教育部部长克里斯托夫派恩强调,这两个项目是澳大利亚科研项目的重要支柱,政府应该继续资助这两个项目。

未来学者计划项目主要支持150名各领域领军在职研究人员在澳大利亚进行研究工作。澳大利亚顶尖大学联盟在报告中指出,如果没有这一项目的支持,许多研究者将在研究中期,或是即将取得成果的关键时期因其他国家的人才引进政策而流失。

国家合作研究基础战略项目在疫苗研发、三维成像、药物治疗心衰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该项目因成功避免了各研究机构孤立研究和减少重复研究而闻名于全球,让澳大利亚科研更加高效。

二、他山之石

1、支持中法留学人员交流

2015515日,值中法高级别人员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之际,在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法国外交部长法比尤斯的共同见证下,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刘京辉分别与法国高等教育署主席Sophie BEJEAN、法国驻华大使馆大使Maurice GOURDAULT-MONTAGNE签署了关于支持中法留学人员交流的三方框架协议;与法国巴黎高科集团国际事务主席Elisabeth CREPON签署了中法9+9项目合作协议。

2、关于遴选2016-2017学年度中美富布赖特研究学者项目出国留学人员的通知

根据中美两国政府教育交流协定,2015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留学基金委)将继续选派不超过40名研究学者参加中美富布赖特研究学者项目(Visiting Research Scholars ProgramVRS),于2016-2017学年度赴美研修,项目经费由中美双方共同负担。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被推荐人选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并在学习、工作中表现突出,具有学成回国为祖国建设事业服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 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学/科研人员,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3. 应在过去四年内没有在美留学的经历。曾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的人员,回国后至少工作五年以上方可申请。

4. 暂不受理正在境外学习或工作人员的申请。

5. 身心健康。

6. 申请时年龄原则上在3550岁之间(196581日及以后、198081日及以前出生),具有副教授(含副教授)以上高级专业职务,且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十年以上教学经验,有较强的独立研究能力和较高的英语水平,赴美后能独立从事研究工作。

7. 申请人需有与美国问题研究相关的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优先考虑能明确表明其研究课题,确有到美国进行研究的必要及非常愿意通过参加本项目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的申请人。

我校具体联系人 外事处 曹璐萍 老师

办公电话:6220 电子邮箱:geri@mail.ccnu.edu.cn

3、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项目申请通知

校内各单位:

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于1928年成立,最早由美国人发起并资助,是哈佛大学与当时国内的燕京大学联合组成的中国文化与历史的非赢利性研究机构,本部设于哈佛大学。

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由哈佛燕京学社资助,旨在培养东亚和东南亚历史与文化专门研究人员。该社现有两项奖学金项目:访问学者项目和访问学生项目(详见附件1)。前者是为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杰出的学者(在校工作两年以上),提供在哈佛大学免费学习10个月的机会。后者是为我校在读的博士生(含我校青年教师中的在读博士生)提供在哈佛大学进行三个学期学位论文研究的机会。参加此项目的申请人需具备很好的英语语言能力。(具体要求和待遇详见附件2)。

项目操作流程如下:

时间

主要内容

2015520日前

感兴趣的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填写申请表,并提交个人简历、研究计划或论文描述等(具体要求和表格见附件3)至所在单位。

201561日前

各相关学院汇总申请人材料,进行初审,并将同意派出的教师和学生的申请材料交送至外事处306办公室吴老师。

2015610日前

外事处通知申请人校内评审事宜。

201571日前

学校组织校内评审,初步确定候选人名单。

20157-8

申请人根据评委意见,修改申请材料。

2015910日前

申请提交纸质版最终申请材料。

2015930日前

申请人完成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在线申请

201510月至11

哈佛燕京学社组织相关教授对申请人进行面试评审

201512月底或20161月中上旬

哈佛燕京学社举行申请人面试评审

20162

哈佛燕京学社遴选委员会对申请人材料进行终审,并决定入选名单。

此次申请的项目出国留学时间为2016-2017年度,申请人必须保证从20169月起能赴美开展访学项目。哈佛燕京学社主要资助的研究领域为:


1. 人类学

2. 考古学

3. 历史学

艺术史、经济史、法律史

4. 语言学

5. 文学

6. 哲学

7. 政治学

8. 宗教学

9. 社会学


请相关单位安排专人负责,按照规定时间节点完成申报工作。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外事处。

人:吴和林 老师

联系电话:1299

电子邮箱:wuhelin@mail.ccnu.edu.cn

三、外事新闻

1、驻日参赞白刚做客第三期“开放与交叉”主题学术讲座 

515日下午4时,第三期“开放与交叉”主题学术讲座在科学会堂一楼报告厅开讲。此次讲座的演讲嘉宾为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白刚。我校党委书记马敏教授主持讲座。白刚认为,只有坚守儒家优秀的八项要求,并使之内化于心,才能实现国民素质的提高。

讲座开始前,白刚指出,“此次讲座给大家提供的是观察问题的视角,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的答案。各位作为师范类大学的学生,将来会有一大批人走向教学岗位。你们只有从自身做起,脚踏实地,每时每刻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真正做好自己的教书育人本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对待日本,我们要以客观的态度看,不仰视,不俯视,平视的看,了解日本是如何认真的对待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学习日本以强大我们自己。”日本老百姓讲诚信的居多,依白刚看来,是因为他们内化了儒家信仰,即关键的精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日本的道德修养自古以来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颇深。至近代,1868年明治维新实行“富国强兵”的国策后,急需大批受过教育的高素质公民。于是开始向西方学习,普及公共教育。

白刚说,在日本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民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以政府为主导的立法行为来实现的,政府发挥了主轴作用。法律是社会管理的硬性规范,道德则是一种软性规范,政府用法律的硬性规范推动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以刺激软性规范的形成。因此,可以说,日本国民整体素质的形成其根本是以政府为主轴,学校和社会为两轮合力推进道德修身教育的结果。

在谈到何为“美”时,白刚形象地指出,“美包含表与里两层含义。只要你热爱生活,有敬畏之心,坚守儒家优秀的八字要求,你就是一个美的人。”

马敏在讲座后总结说,成为一个世界大国首先需要有大国民,而要成为大国民首先要有大国民的修养、大国民的素质,时时刻刻体现出大国民的风度。只有我们每一个人身体力行,并且努力的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22015年华中地区韩国语演讲大赛预赛在我校举行

515日上午,2015年华中地区韩国语演讲大赛预赛(湖北赛区)在我校逸夫楼国际会议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韩国驻武汉领事馆总领事郑载男、副总领事金珍旭、湖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易先容和我校党委书记马敏及外事处、外国语学院负责人出席了本次开幕式。

赛前,马敏和副校长王恩科会见了郑载男一行人。马敏在会议上简单介绍了我校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优势学科。同时他指出,学校重视与韩国高校的学术和文化交流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郑载男对于马敏的观点给予了肯定。

马敏在开幕式上肯定了我校韩语系对于韩国文化的重视,展望了华中地区韩语演讲比赛的未来发展。“我校韩语系每年都会举办韩国文化节、教师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中韩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今后我校将继续推进双方教育的深化合作,力争将华中地区韩语演讲比赛打造成推动华中地区韩语交流与合作的研究平台。”

郑载男则表示,他非常荣幸能参加这次比赛的开幕式,他对给予本次比赛支持的校方、老师、学生表示感谢,并指出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近、文化相似、睦邻友好,将携手共创繁荣,对两国未来的合作充满期待。

易先容讲话时强调指出,加强中韩交流有利于武汉及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他对于我校积极开展与韩国的文化交流给予了肯定。

简短开幕式后,比赛随即开始。最终来自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郭杰、华中师范大学的颜绮文和黄佳珅、杨超群和瞿佳丽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

比赛期间,校党委书记马敏还接受了凤凰湖北的专访,链接如下:http://hb.ifeng.com/news/dhhb/detail_2015_05/15/3902092_0.shtml

3、第十届中华全国日语演讲比赛预赛(华中赛区)圆满落幕

516日上午,第十届中华全国日语演讲比赛预赛(华中赛区)在我校大学生活动中心五楼隆重举行。来自湖北、湖南、河南和安徽等地的27所高校共27名选手参加了本次预赛。此次大赛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会、日本华人教授会议、日本经济新闻社共同主办。

本届大赛特邀河南大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王铁桥教授担任评委会主任,日本千叶商科大学赵军教授担任评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林佐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学科带头人王秋华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冉毅教授、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王勇萍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兼日语系主任李俄宪教授等日语专家共同组成大赛评委会。

大赛首先由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向农教授,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兼日语系主任李俄宪教授,华中地区预赛赞助单位日本经济新闻社代表佐々木康先生登台致辞。随后由河南大学王铁桥教授宣读比赛评审办法,第十届中华全国日语演讲比赛正式开幕。

整场比赛由命题演讲和即席演讲两部分构成,所有选手的命题演讲结束后进行即席演讲。选手命题演讲和即席演讲的出场顺序分别采取抽签方式决定。

比赛临近尾声之时,日本千叶商科大学的评委会副主任赵军教授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林佐平教授先后为大赛做出了精彩的点评。

最后,大赛组委会评委分别为选手颁发荣誉证书。来自武昌理工学院的廖琦和郑州大学的王文平同学荣获特等奖,获得特等奖的两位参赛选手将受邀参加2015721日在日本经济新闻社总部日本东京举办的总决赛。

四、港澳台动态

香港动态

1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术论坛召开 香港教育学院协理副校长郑美红出席并做报告

第十一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术论坛在我校科学会堂一楼报告厅召开。我校副校长王恩科,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香港教育学院协理副校长及教务长郑美红教授,我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邱保胜主持。

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承办,会期两天,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地区53所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教师、在读研究生、教育硕士以及其它从事生物学教育教学的研究人员共计约190人参加此次会议。

16日中午,我校王恩科副校长宴请了郑美红教授一行,并就两校共享优质课程、合作项目等方面交换了意见。

2港大学生内地实习计划启动 从实践中了解祖国

大公报513日讯 香港中华总商会于12日举行“香港中华总商会大学生实习交流计划2015”启动仪式。中总今年再度拨款220万元,资助香港10间专上院校进行15项交流计划。逾450名香港大学生亲赴内地,透过参与贸易、金融服务、医疗及法律等领域的交流实习,进一步了解国家最新发展。

香港中华总商会于1986年由当任会长霍英东牵头,并捐资创办基金公司,透过设立“香港中华总商会奖助学金”、“香港中华总商会优异大专学生奖”等计划。自2006年起,改以资助本地大学生参加实习交流活动。基金至今已捐资逾3500万元,受惠学生超过4000人。

3、北京-香港联合国际学院十周年校庆起步

位于珠海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简称UIC)于13日举行10周年校庆启动礼,700多名师生及校友从UIC教学楼出发,分别经由3条路线,徒步走至位于会同的新文化小镇会师,希望借以体验UIC办学10年来的艰辛与收获,共同迈向新里程。

UIC为首家内地与香港合作创办的大学,于2005年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首届学生仅274人。10年过去,UIC至今发展成在校生近5,000名的国际化大学,并诞生了6届毕业生,香港教育局局长吴克俭日前到该校访问,亦对其“港校北上”办学10年的成绩给予肯定。

4、全球化身份课程获科大卓越奖

香港科技大学于13日举行第三届卓越核心课程奖颁奖典礼,今年的获奖课程是“身份认同全球化:从边界跨越到领域重构”,由人文学部助理教授邵梅仪及徐波任教。课程让学生透过全面及具创意的学习方式,从不同范畴包括种族、族群、国籍、语言、文化或性别等理解“全球化的身份”,让学生以批判的思维,反思他们的个人身份如何被塑造或被影响。

大学并颁发两项荣誉奖,分别由社会科学部谷志良教授任教的“当代香港社会”课程,以及由语文教育中心Jan PopleMark Hopkins、伍伟怡及石敏枝任教的“大学英语课程I & II”获得。“当代香港社会”重培育同学的社会意识,让他们透过各项活动,如课堂讨论、研究、与社会各界领袖会面、义工服务等,多角度理解香港的社会包括经济及政治发展。

澳门动态

1、澳川育苗助汶川科学教育

中总青年委员会、学联及新青协合办“澳川育苗行动”,捐款一百一十万港元支援汶川五所学校援建科技空间和提供教材,以开展科学教育。发起人马志毅表示,现时当地学校硬件设备逐步建立,需教学软件配备,期望透过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帮助汶川青少年提高科学素养,将来更好地建设家园。

台湾动态

1大陆成台湾学子求学就业“新选项”

新华网516日讯 五年前,在复旦大学求学的台湾学子陈双卯和伙伴们一起,创办了专注于青少年领导力发展的上海复启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伴随企业成长,陈双卯不仅收获了事业成功的喜悦,也收获了美丽的爱情。

近年来,越来越多台湾学子像陈双卯一样在大陆求学、就业、创业。凭借经济结构转型绽放出的创新活力,大陆正成为台湾青年实现人生梦想的“新选项”。

华广网近日的一项网络问卷调查中,在回答“为什么来大陆求学就业”时,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台生选择“大陆的就业或发展空间更好”。

台湾一电视媒体今年3月所作的民意调查也显示,有过大陆工作经验的台湾青年仅为6%,但期待到大陆工作的比例远远高出这一数值,其中2039岁年龄段受访者中超过三成有意愿到大陆就业。

2、台湾高校今年拟招2566名大陆学生

广州日报515日讯 昨日,第十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在东莞理工学院举行。论坛以“深化产学合作、推动高校创新发展”为主题。记者获悉,今年台湾地区大学校院拟联合招收大陆学生2566名。其中,二年制学士班1000名,硕士班1225名,博士班341名。

据悉,广东目前有50多所高校与台湾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2015年台湾地区采认大陆本科以上学历的高校名单中,就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5所广东学校。

去年,台湾地区大学校院招收了3700名大陆学生,其中学士班1988名,硕士班1408名,博士班304名。

(本期责编:吴和林 董珊 编审:柯常青 王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