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教育国际动态信息2015年第27期(总第109期)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5-10-23   点击数:

一、国际动态

1、中英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开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

当地时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唐宁街首相府同英国首相卡梅伦举行会谈。双方积极评价中英关系发展取得的成就,就双边关系及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决定共同构建中英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持久、开放、共赢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

习近平指出,英国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现代的国家。近年来,中英关系和各领域合作驶入发展快车道。今年是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第二个10年的开局之年,两国进一步深化双边关系和互利合作恰逢其时。中方一贯重视发展中英关系,愿同英方一道,提升中英关系定位,丰富两国关系内涵,规划双方合作蓝图,推动中英关系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强调,中方赞赏英国表示愿做对华最开放的合作伙伴,我们愿同英方一道,确保中英关系在更高水平上持久稳定,坚持中英合作在更广领域开放包容,实现中英关系在更大范围互利共赢。实践证明,只要遵守相互尊重、和平相处、包容互鉴的原则,中英关系就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中方将鼓励中国企业对英格兰北部地区展开投资,欢迎英国作为首个西方大国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的决定,希望英方支持中方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

卡梅伦表示,习近平主席这次访英成果丰硕,双方就很多大项目、经贸协议达成一致,将有力推动双边关系发展。英国愿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合作伙伴,将同中方在金融、能源、创意产业、签证便利化等领域扩大合作。英方愿积极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将积极研究同中方加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英国正处于经济调整过程中,欢迎中国企业到英国投资兴业。英国支持欧盟早日同中国达成自由贸易区协定,将为推动欧中关系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两国领导人达成多项共识,一致决定共同构建中英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双方同意保持高层交往势头,用好战略、经济财金、人文、安全等高级别对话交流机制,加强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经济金融治理、气候变化、国际维和等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的沟通合作,全方位推动中英关系深入发展。双方都认为更加紧密对接两国发展战略,能够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辐射效应。

双方同意提升两国贸易水平,加强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高端制造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领域合作,支持两国资本市场开展高水平、多元化、多层次的务实合作。双方同意深化人文交流,继续扩大两国学生交流,密切两国人员往来。

双方决定保持在联合国等多边框架内沟通,密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

会谈后,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了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涉及金融、海关、地方合作、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习近平和卡梅伦还共同会见了记者,就中英关系、“一带一路”建设等回答了提问。

王沪宁、栗战书、杨洁篪等参加上述活动。

2、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中英教育交流合作成果丰硕 影响广泛

教育交流合作是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教育交流合作在双边关系中占有怎样地位和作用?

  答:习近平主席应邀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中英关系未来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中英都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都致力于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2004年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各领域各层次的务实合作不断拓展和增强。教育交流合作是中英人文交流的重要领域,是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交流规模不断扩大

  问:目前两国的学生交流情况怎样?

  答:英国是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的重要目的地国,英国赴华留学规模也逐年增长。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中英学生交流,逐年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名额,2014年宣布未来5年派遣1万名公派留学人员赴英学习。仅2014年度就选派2400人赴英公派留学,资助224名英国学生来华留学。截至2014年底,中国在英各类留学人员总数超过15万人。英国政府为扩大英国青年来华,宣布通过“英国未来计划”,在2013年至2020年间支持8万名英国学生来华学习和实习。2014年全年在华学习的英国学生超过6000人,增长幅度明显。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中英青年到对方国家学习生活,这不仅有利于青年人成长成才,更将为中英关系长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教育合作项目富有成效

  问:中英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都有哪些具体项目?

  答:在基础教育领域,2009年,中国上海中学生首次参加国际学生测评项目数学测试取得优异成绩,引起了各国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关注。经中英双方商定,自2014年起选派中国上海数学教师赴英交流,同时接受英国教师来华交流。在职业教育领域,双方通过“影子校长”项目,互派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深入伙伴学校,与对方校长共同跟岗工作,同期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和职业教育课程联合开发,多角度推进职业教育合作。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英博士生和科研合作项目持续开展,双方支持在共同确定的战略领域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研合作。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包括“罗素集团”成员校在内的英国名校合作设立奖学金,定点派遣优秀学生到英国一流院校学习。

  中英合作办学发展势头好

  问:中英合作办学有什么新进展和新亮点?

  答:中英合作办学起步早,发展势头好。2004年创立的宁波诺丁汉大学、2006年创立的西交利物浦大学是中国教育部较早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大学,已成为中英教育交流合作的成功典范。截至2015年8月,在华中英合作办学机构17个,合作办学项目240个。

  同时,中国高校“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今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在英国卡迪夫大学设立的北师大——卡迪夫中文学院正式揭牌。这是中国高校在发达国家办学的积极探索,是中英教育交流合作的新亮点。

  英国有欧洲数量最多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问:在全球学习汉语的热潮中,英国的情况怎样?

  答:英国有欧洲数量最多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中国也有世界上数量最大的英语学习人群。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当前,语言教学合作持续发展,两国政府都高度重视语言教学合作,英国政府决心大幅度提高英国学习汉语的学生规模和学习质量,中国孔子学院总部将继续支持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融合发展、内涵发展、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政策交流日常化、机制化

  问:中英两国将如何继续携手推进教育交流?

  答:早在2004年,中英两国教育部就正式建立了部长级磋商机制,每年定期召开会议,深入交流各自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进展,共同制定年度合作战略,引领和推动教育交流合作。2012年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建立以来,中英教育部长级磋商机制作为人文交流的分领域磋商,丰富了人文交流年度会议内容,促进了中英人文交流不断深入。2015年9月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三次会议和教育部长级磋商会期间,双方签署了24项教育领域合作协议。

  中国有句古语,“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英教育交流合作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中国教育部愿与英国同行携手努力,不断拓宽教育交流合作广度与深度,促进两国青少年加深了解和友谊,推动两国教育合作互利共赢,为进一步深化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贡献力量。

3、加拿大应对未来世界的课程修订

  据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教育部网站报道,如今技术和创新正在重塑社会,今天的学生需要具备应对未来世界的技能。这也正是今年秋季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政府开始在该省学校实施新课程的原因,新课程除了确保学生学习阅读、写作和算术等基础知识,还将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们在大学和工作岗位上所需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技巧联系起来。

  课程是教学的计划,它规划出了老师教什么以及学生学什么。在过渡的第一阶段,从幼儿园到9年级教师将有机会在他们的教室使用新课程。灵活学习将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兴趣。学生可以通过做与他们兴趣相关的项目来了解核心课程,这些项目可以涉及音乐、曲棍球和恐龙;也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学习,让学生看到课堂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这些新课程也要求重新强调环境科学,原住民的视角要贯彻在所有年级,学校住宿体制的历史,关于东亚和南亚历史移民经历的新内容等。

  据悉,从今年秋季起,该省政府将在该省学校开始为期三学年的新课程过渡,从幼儿园到9年级的教师将有权利在这一学年选择使用新课程,直至2016年秋季要在所有学校完全实现使用新课程的目标。

4、国际教育盛典即将揭幕 聚焦年度热点 共谋绿色发展

以“全球绿色发展:学校、企业、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制度创新”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将于10月23-25日在京举办。该年会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已连续成功举办15届。

据悉,本次年会的最大亮点将是24号上演的年会主论坛,汇集教育界、企业界和社会等业内翘楚,以“全球绿色发展:学校、企业、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制度创新”为主题,教育界精英、中外院校高层及专家共聚一堂,现场进行高峰对话,从专业、客观的角度深度剖析绿色发展与知识经济跨界竞合的未来发展趋势,共同探讨学校、企业、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制度创新。

为响应我国政府“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本次国际化与学生流动论坛中,将邀请专家和学者探讨“一带一路”对来华留学(课程)事业的影响、探究来华留学生教育模式与服务质量和管理理念、提升来华留学工作管理服务水平及加强教学管理质量等议题。同时,还将有各国使领馆官员在“国外政府资助来华学习政策及项目剖析”板块就本国政府鼓励本国学生来华留学的项目进行分享。“商学院的国际化之路”以及“如何管理并用好中介”两个板块可以帮助高校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课程研发和招生能力。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已从规模扩大阶段过渡到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阶段,如何确保质量和规模并重,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障体系,推动合作办学的升级换代和可持续发展,是政府、社会和办学者关注的焦点。“中外合作办学国际研讨会”将围绕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举措、资源引进、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展开探讨。

今年的主宾国是新西兰,两国教育部将利用此机制共同举办中国-新西兰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和中国-新西兰职业教育国际论坛。这两个论坛将聚焦新西兰的数字教育、创新教育、教育公平、职业教育等优势项目,促进两国在农林牧专业领域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同时在两国留学生交流及教育质量保障两方面进入深入研讨。

据悉,来自世界各地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位教育界人士将与会,会期三天。

二、他山之石

1、金砖国家大学校长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10月17-18日,金砖国家大学校长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金砖国家50多所著名大学的校长以及知名学者、企业家、有关国际组织代表和各界领袖参会论坛。三百余名与会嘉宾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审视大学的历史责任;在金砖国家合作程度日益加深、领域日益拓展之际,共同谱写金砖国家团结协作的历史新篇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女士(Irina BOKOVA)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行长卡马特先生(K.V.KAMATH)分别发来贺信。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创新、变革和大学责任”,设立大学校长圆桌会议及教育、经济、环境、文化和社会五个分论坛,各分论坛主题分别是:“新挑战、新举措:21 世纪金砖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志愿服务路径探索:金砖国家经验分享”、“文化传统与社会创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

10月17日上午,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巴西驻华大使Roberto JAGUARIBE、俄罗斯驻华大使Andrey DENISOV、印度驻华大使Ashok K.KANTHA、南非驻华公使 Rosemary MASHABA、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郑登文、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等嘉宾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刘川生主持开幕式。

247所中外大学成立“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

10月17日,文化传承创新高端学术研讨会在甘肃敦煌举行,兰州大学、复旦大学、俄罗斯乌拉尔国立经济大学、韩国釜庆大学等8个国家的47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联合发布《敦煌共识》,决定成立“‘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

联盟是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合作意向并愿意加盟的大学,以及域外有意愿的大学组建的非法人团体,以“构建‘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推进沿线区域开放发展”为主题,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全面交流与合作。

联盟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搭建教育信息共享、学术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平台,探索跨国培养与跨境流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联盟成员将推进协同创新,加强联盟高校间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申报国际科研合作项目,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并将探索开展多边、双边联合境外办学。

3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正式揭牌

20日上午,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正式在南山区智园揭牌,学院首创“大学-政府-企业”三位一体国际合作模式,实行清华和伯克利双导师制,暂时没有招收本科生的计划,硕博招生工作已经启动,面向全球招生。不仅如此,清华大学拟在深圳建1所12年一贯制学校,年底有望签署协议。此前一天,深圳市政府与华南理工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备忘录,三方将在深合作创办创新学院。

据了解,相较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在学科设置上将以交叉学科为主。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是清华大学首批交叉学科博士培养项目,首创“大学-政府-企业”三位一体国际合作模式;学院实行清华和伯克利双导师制,聘请业界导师进行联合培养,引入工业界导师对学生的研究方向提供指导,充分体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博士生有至少一年时间赴伯克利加州大学交流深造,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厚的国家奖学金。

教学模式上,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创新地加入互联网思维,通过采用现代化的手段给学生上课和开会,还设置了产业顾问委员会,聘请33位行业标杆为学院的产业顾问,未来还会聘任100位产业导师。

4英国在华首个联合研究生院在天津南开大学揭牌

由中英两国政府支持,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南开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联合研究生院21日在津揭牌。该联合研究生院系英国在华首个以“联合研究生院”命名的国际研究生培养机构接。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说,南开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联合研究生院是中外合作探索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益尝试。它的建立将促进南开大学乃至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为储备国际化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联合研究生院开展研究生学历教育,其招生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并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或推荐免试,符合格拉斯哥大学相关招生政策要求。该研究院培养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年,总规模为360人。首批29名国际关系、区域经济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环境管理与经济(环境管理)专业的学生现已入学。

  联合研究生院录取的学生将分别在南开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进行学籍注册,日常学生管理由中方负责,教育教学管理由双方负责。学生修业合格后可获得南开大学颁发的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硕士学位证书和格拉斯哥大学授予的理学硕士学位。

格拉斯哥大学创立于1451年,是英国最古老的四所大学之一,也是全球最古老的十所大学之一,是英国名校联盟“罗素大学集团”成员院校。

三、外事新闻

1、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副校长一行访问我校

10月21日,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简称“科大”)副校长麦克帕姆奎斯特教授(Mike Palmquist)、高炜教授(Wei Gao)一行五人来访我校,就区域旅游与环境硕士学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校际合作与交流举行座谈会,副校长王恩科及外事处、城环学院、生科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相关座谈。

王恩科向帕姆奎斯特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以及两校前期合作的基础。他说,自从2013年签署合作协议以来,两校在区域旅游与环境硕士学位项目、科学研究以及2+2本科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进一步推动校际合作,他建议,两校签署学生交换协议,提升科大在我校学生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

帕姆奎斯特表示两校合作基础良好,未来合作前景广阔,无论是在联合办学、师生交流还是在合作科研方面都大有可为。代表团此次来访旨在落实前期的合作意向,形成具体的行动计划,为双方人员往来提供便利。

当天下午,城环学院院长罗静教授、副院长周勇教授、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院长胡静教授及外事处处长柯常青在城环学院与代表团一行就区域旅游与环境硕士学位项目举行会谈。双方分别总结了项目运行的阶段性成果,并就招生工作、授课老师派遣,以及科大在我校工作时间、待遇等事宜展开深入讨论,并达成共识。

会后,代表团一行与2015年春季招收的10名区域旅游与环境硕士学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校学生进行了亲切热烈的交谈,并通过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校园宣传视频,生动地展示了科大的校园环境、区位优势、教学设施等情况。

访问期间,代表团一行还参观了工程中心,实地考察我校在教育信息技术及数字化学习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科研合作。

据悉,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简称CSU)是一所四年制公立大学,成立于1870年,是美国著名的公立大学之一,拥有先进的教学与研究设施以及雄厚的师资力量,著名专业如兽医学、传染病学、清洁能源技术、金融工程、室内设计、计算机、环境科学、水流域管理等均位列全美领先地位。

2外国语学院完成“美国周”项目出访

10月11-17日,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罗良功教授受学校美国周项目资助,出访美国波士顿大学、堪萨斯大学、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等高校,圆满完成了预期任务。

罗良功首站访问了美国波士顿大学。该校是美国顶尖大学之一,其人文学科、特别是文学学科实力雄厚、别具特色。访问期间,罗良功与该校文理学院副院长吉恩贾瑞特教授、校学术委员会成员安妮塔帕特森教授举行会谈,就外国语学院与该校在文学、语言学领域开展学术合作、学生交流、教师互访等进行了深入讨论,达成了多项共识,为两校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4日,罗良功访问了堪萨斯大学。在两校已有合作协议的框架内,双方专门就外国语学院与该校各相关机构和相关专业的具体合作问题进行了一系列会谈。罗良功与该校杰出教授、美国黑人写作史中心负责人玛丽娅玛格雷厄姆会谈,就该中心与我校英语文学中心开展学术合作达成初步协议;与英语系主任、人文科学学部院长、国际部副主任举行会谈,双方在接受我校外国语学院学生学习上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有望从2016年春季开始实施,并就教师短期交流、学生暑期培训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15-16日,罗良功访问了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15日,罗院长抵达该校,即应邀作了题为“叶芝对非洲流散族裔文学的影响:以叶芝与德里克沃尔科特为例”的学术演讲,出席了该校举办的诗歌音乐演唱会。16日,他与该校文理学院副院长赵丽娜教授以及国际部主任埃里克布拉德、亚洲事务部主任王艾米、诗歌中心主任劳瑞雷米教授举行了会谈,就加快由外国语学院发起的两校合作备忘录、教师互访、校级交换生协议签订事宜交换了意见,达成初步协议,部分项目有望在2016年春季启动。罗良功此行还与该校诗歌中心商定,双方将于2016年下半年在该校合作举办中美诗歌诗学协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据悉,罗良功行前还收到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格林博罗分校、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意向和访问邀请,因此次出访时间有限未能成行,拟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与这三所大学就师生交流、学术合作等事项进行了沟通,就有关合作事项达成了基本共识,力争尽快签订合作协议。

3英国朴茨茅斯大学来访

10月15日至16日,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语言与地区研究学院Toby North 来我校访问。外事处柯常青处长接见了来宾。

柯常青处长对Toby 的来访表示欢迎,并感谢他专程前来进行雅思语言班质量检查。他希望我校与朴茨茅斯大学能以此项目为基础,加强两校间的合作交流。Toby表示,朴茨茅斯大学重视与我校合作的雅思语言班项目。他将积极促进两校负责国际交流部门间的合作。

Toby还与该项目负责人和教师座谈,详细了解今年雅思语言班办学情况,并对我校教学、教室、住宿安排和学生管理及后勤保障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雅思语言班项目起始于2006年,迄今已举办10期,共培训学生500人左右。

4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教育处一等秘书来访我校

10月20日,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教育处一等秘书洛克飞(Chistopher Lawson)先生一行2人来访我校。外事处副处长张遗川在我校国际文化园区1号楼310会议室会见了代表团一行并举行座谈。

张遗川首先对洛克飞的来访表示欢迎,他用幻灯片介绍了我校的历史沿革、办学规模、学科水平、综合排名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相关情况。他说, 我校于近年提出了“一体两翼,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发展思路,通过大力发展信息化和国际化推动学校更快更好发展。

洛克飞感谢我校的热情接待。他介绍了澳大利亚政府推出的新科伦坡计划与奋进奖学金,他表示数千名澳大利亚大学生将通过科伦坡计划赴亚太地区学习和实习,而奋进奖学金为中国大学生、行政人员赴澳大利亚攻读研究生或研修提供了奖学金资助,从而加强了中澳两国间的双向文化交流与联系。洛克飞说,鉴于澳大利亚的地形,澳大利亚政府致力于推广在线教育,希望中澳高校在该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张遗川肯定了洛克飞的提议,他称中澳两国之间时差少,澳大利亚作为英语语言国家,中国大学生面临的语言障碍小,这些因素都为中澳双方开展广泛的合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我校与澳大利亚高校之间关系紧密,在学生交换、教师互访、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开展了良好合作;我校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数字化学习工程中心,为开展数字化学习及在线教育提供了宽广平台,而澳大利亚在在线教育领域富有专长,我校与 澳大利亚在该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机会无穷。

访问期间,代表团还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报告厅举办了澳大利亚政府奋进奖学金校园宣讲会。

四、港澳台动态

香港

1香港校友会负责人来访母校

10月16日,我校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华中师范大学理事会成立大会暨一届一次会议,成立湖北高校首个理事会。华师香港校友会会长、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副主席郭一鸣作为理事代表发言,表达了理事们对理事会成立的祝贺以及积极履职的决心。

10月19日,香港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吴建芳访问母校,王恩科副校长会见交谈。吴建芳还与历史文化学院吴琦院长、寇福安书记座谈,探讨双方在中国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

2、香港校友会名誉会长陈满棠捐资助学,鼓励香港学生报考华中师范大学

香港校友会讯 10月12日,香港华中师范大学校友会约30名校友,在尖沙咀公众码头登上游艇。秋高气爽,维港两岸高楼大厦灯火熣灿。校友会在游艇上召开理事会,向校友会名誉会长陈满棠颁发“爱母校、爱校友”感谢状,感谢陈会长捐款20万港元,在校友会设立助学金,鼓励香港学生报考华中师范大学。 会上就助学金使用原则作出决定,每年资助不多于5名香港学生在华中师范大学读书的学费。校友会将与母校相关部门、香港中联办及负责招收香港学生的京港中心等部门和机构进行沟通,并尽快订立助学金设立详情,以便在明年招生前推出。校友会同仁对年届八旬的陈会长爱母校、爱校友之情数十年不变,深受感动。陈会长当即表示,如助学金出现短缺,由他负责另行筹措。

出席本次活动的校友有名誉会长陈满棠、会长郭一鸣、常务副会长吴建芳、中联办教科部副处长黄宇、校友会秘书长谢承国、副秘书长周雪、理事杨生华、宋琦,以及专程从深圳前来的深圳校友石中华等。

3、理大委港铁高层任副校长

大公教育10月13日讯 继委任东方海外物流首席营运官卢丽华博士为行政及营运副校长后,香港理工大学昨天宣布委任港铁公司内地及国际业务总经理—天津物业唐仕恒,为校园发展及设施管理副校长,今年11月27日起生效。

4、全球医科排名 港大上升16

大公网10月16日讯 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期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简称THE)昨日公布2015-16年全球大学的医疗及与健康相关学科100强排名。香港大学排名虽然较去年上升16级至40位,但仍不敌新加坡国立大学,该校整体得分为76.4,排名由去年的第44位升至32位,较港大高八级,成为“亚洲第一”。

澳门

1、《澳门回归大事编年(20102014)》出版发行

中新网10月15日讯 《澳门回归大事编年(2010-2014)》新书发行仪式14日在澳门大学图书馆举行。该书将澳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大事以编年体例梳理编辑,全面展示澳门回归后的发展与进步。该书由澳大澳门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相关专家历时一年编写,共68.4万字。该书在澳门和内地同时发行。

台湾

1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做客华师一人文讲座,引领学生感受“趣味在哪里

华中师大一附中官网10月18日讯 10月16日下午,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参访华中师大一附中,题华师一校训“厚德 博雅 笃学 敏行”中的“行”字以留念,勉励同学们“人生事,贵在行”,并带来《趣味在哪里》专题讲座。数百名师生热情参与,认真聆听,现场座无虚席。

张晓风从台湾教育改革力求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谈起,阐述学习须经坚困而得快乐的真谛,并以生动例子讲述她在旅途中对所见所闻的好奇和探究,引领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学习的趣味,体味生活的趣味。她告诫同学们“不要太迷信导游或者网络,一定要自己去查阅资料,慎思而取之,这样得到答案才更深刻,更有趣味”,鼓励大家博览群书以增加个人知识积累。不局限于文学艺术,张晓风从感性字词拓展开去,深刻剖析文化的特色、差异与人文情怀,并就同学们提出的“写作源泉”“人生遗憾”等问题和在场师生交流互动。

2龚清概:让两岸青年成为共同打拼的好伙伴

中国台湾网10月13日讯 10月13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龚清概在出席第十一届湘台经贸交流合作会时表示,大陆将为台湾中小企业发展和青年创业就业提供更好条件,希望他们把握机遇,实现创业梦想,让两岸青年成为共同打拼的好伙伴、好朋友。

龚清概强调,两岸只有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走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同胞才能共享和平发展红利,两岸青年才会有更美好未来,希望两岸同胞在关键时刻共同维护两岸关系来之不易的成果。

3、大陆高校首位台籍教师陈经超——厦门“领军人物”

人民日报海外版10月14日讯 今年5月4日,“厦门青年五四奖章”获奖名单揭晓,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台籍教师陈经超名列其中,与其他39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厦门青年一起成为这个城市的青年“领军人物”。

此时距他2010年第一次成为“新闻主角”过去了整整5年时间。当时,刚刚取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的他,选择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为大陆“985”高校体制内任职的首个台籍编内教师。回首自己在大陆13年的成长经历,陈经超由衷地感慨道:“我的缘分在这边。来到大陆之后,我的生活越来越好,路越走越宽广了。

(本期责编:周萌 董珊 编审:柯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