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动态
1、欧盟发布2015与2005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报告
欧盟发布2015与2005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报告,该报告对欧洲高等教育领域的质量保障(ESG)标准、指导原则等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过去十年,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要素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数字化学习等因素影响,2015欧洲高等教育领域的质量保障更加透明和有效,为欧洲教育质量提供了共同的实用框架,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发展,为欧盟成员国之间的教育互信打好基础。2015欧洲高等教育领域的质量保障基于四项原则:(1)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在高等教育机构;(2)质量保障的需求与高等教育体系、教育机构和学生的多样化保持一致;(3)质量保障的预期应满足学生、教育机构董事会和社会的一致需求;(4)教育质量保障应支持质量文化的发展和延续。
“以学生为中心”、能力教育和灵活学习的模式逐渐完善成熟。报告将2015年与2005年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进行逐项比较,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能力教育和灵活学习的模式逐渐完善成熟,比较而言,(1)在内部教育质量控制上,2015年标准注重对教育质量目标的战略管理,在教育活动评价上,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能力教育和灵活学习的模式;(2)在外部教育评估方面,2015年标准注重实用性、程序性教育评价流程,加大同领域专家、学生组织的评价比重,强调评价报告的公开和透明,以及教育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并建立教育机构的申诉机制,让高等教育活动接受全社会监督。
2、美国研究院论文显示:慕课教学质量仍待提高
近期,美国博伊西州州立大学和佐治亚南方大学的两名研究人员共同发表论文,利用“质量至上”(QualityMatters)的质量控制框架,对慕课教学质量进行分析。
论文指出,慕课虽是近几年新生的教育形式,但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尽管慕课指代的是大规模、基于网络传播的公开课,但已上线的课程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包括授课规模、开放程度、教师水平等。从整体上看,所有的慕课课程都面临着低完成率这一“软肋”,在注册课程用户量保持增长的同时,课程完成比率始终低于10%。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慕课要证明自身可以成为传统教育形式外的另一种可能,则必须证明其教育质量可以达到与传统教育形式一样的水平。
由于此前针对慕课教学质量的研究很少,研究人员选择利用美国“质量至上”项目创设的网络课程国家标准体系框架,用课程简介、学习目标、学习评价、教学内容、学习活动、技术手段、学习支持、信息无障碍化及可用性等8个标准,对随机抽选的6门慕课课程进行质量测评。结果显示,所有课程都缺乏可测量及可评估的学习目标,也并未清晰列出可参考的课外资源和对学生的支持服务等。
虽然研究人员强调此次测评的课程数量十分有限,且部分缺陷是与其他在线教育形式共有的,但该研究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慕课的整体教学质量。慕课在质量提升方面仍有较大空间。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虚位邀约中国职员
“根据会费比额,中国目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占地理分配名额的国际职员人数低于下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力资源局局长露丝·米兰达今天在访问中国教育部时说,“未来两年,教科文组织将有约25%的中、高级人员退休,接下来会空出更多职位。”
在米兰达访问教育部期间,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会见了米兰达。郝平强调,中国重视与教科文组织的合作,积极鼓励并支持更多人员到教科文组织任职,希望该组织高度重视并切实提高中国在教科文组织内的国际职员的代表性。
米兰达说,中国目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三大会费国,所缴会费已占会费总额的7.92%。教科文组织重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在国际职员领域的合作,并将积极寻求办法解决中国在该组织内国际职员代表性不足问题。
在国际组织任职人员尤其是高级职员太少,一直是国人的遗憾。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长杜越说,中国职员在国际组织工作,实际上是中国参与国际治理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向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和经验,更好体现文化多样性。
会见结束后,米兰达与教育部人事司、教科文全委会秘书处、国际司、留学基金委负责同志就国际职员相关工作进行了座谈,并就国际职员竞聘举办专题讲座,全面介绍了教科文组织对国际职员的资格要求及竞聘程序。来自教育部直属机关、部分直属高校的拟推荐竞聘教科文组织职位人选参加了讲座,并与米兰达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
教育部人事司司长刘大为表示,中国有非常多的优秀人才,符合国际组织需要的条件,并且有志为国际组织服务,希望教科文组织招聘更多中国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
米兰达在专题讲座中介绍,教科文组织有190多个成员国,需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一起工作,以推动全民教育目标实现,推动终身学习,解决女童教育问题,帮助青年男女提升就业技能,保护水资源和文化多样性等。教科文组织招聘的国际职员数量,与成员国会费缴纳比例、地域平衡、性别均衡等紧密相关。国际职员可在联合国的23个机构中流动,待遇不变。
教科文组织的工作职位信息均在官方网站公布,报名期限为自公布起30天。应聘者所提交的职位申请表,通过电脑自动筛选后进入面试阶段。米兰达提醒应聘者:“一定要重视填表环节,注意‘推销’自己,不要被电脑‘筛掉’。”
1、“首届来华留学人才招聘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时满足在华外企的用人需求,方便外国留学生在华实习与创业或毕业后派往海外就业,“首届来华留学人才招聘会”于2016年4月16日在北京大学新太阳学生中心举办,该招聘会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协办。招聘会期间,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留学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程家财到场指导工作,并与用人单位和留学生进行了交流。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等12所首都高校的1700余名留学生参与了招聘会, 留学生国别涵盖了美国、俄罗斯、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越南、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阿根廷、日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土耳其、尼日利亚和埃塞俄比亚等近百个国家。
20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参加了此次招聘会,提供的招聘职位达300多个。参展的企事业单位包括: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华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汽车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城建集团国际事业部、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行营业部和碧桂园等。
2、复旦大学举办“‘一带一路’:中欧、中荷贸易与投资”国际学术研讨会
4月8日,由复旦大学荷兰研究中心、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办的“‘一带一路’:中欧、中荷贸易与投资”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研讨会开幕式由复旦大学荷兰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主持。荷兰总领事Adema女士及复旦大学外事处负责人出席并致辞。
研讨会就“一带一路”和“上海自由贸易区”、“中欧、中荷贸易的对外援助和投资关系”等议题展开讨论。格罗宁根大学东亚研究中心TjallingHalbertsma、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尹晨、荷兰国际关系研究院Ingridd'Hooghe、复旦大学荷兰研究中心丁纯、格罗宁根大学东亚研究中心SunkungChoi、莱顿大学非洲研究中心AgnieszkaKazimierczuk、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金玲、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张海冰等1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分别作了主题演讲。结合主题演讲,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单位的50余名师生们踊跃提问,积极参与讨论。
1、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法学院院长来访我校
4月15日,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法学院院长迈克尔•斯达启(Michael Stuckey)教授一行二人来访我校,法学院、中国农村研究院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相关负责人与代表分别参加了座谈。
法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李克武教授分别从历史沿革、办学规模、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学生人数、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介绍了法学院的基本情况,希望与新英格兰大学法学院在教师互访、学生交流以及本科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
迈克尔•斯达启教授介绍了新英格兰大学法学院的办学历史、地理位置、学生构成、学院设置以及就读优势。他说,此次访问华中师范大学,恰逢澳大利亚总理率领澳洲最大商务代表团访华,希望借此契机,推动两校开展实质性的合作交流。
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邓大才教授分别从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研究领域与研究工作等方面介绍了该院的基本情况,希望邀请新英格兰大学专家来该院讲学、开展研究人员互访以及学生交流活动。此外,他还表示,该院目前陆续在日本、印度、韩国建立村庄观察点以开展海外农村调查,希望以新英格兰大学所在城市为调研基地,在澳大利亚当地拓展村庄观察点。
迈克尔•斯达启介绍了新英格兰大学澳大利亚农业与法律中心的基本情况、经费来源以及研究领域,他说,该中心与中国农村研究院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高度相关,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他欢迎中国农村研究院师生赴澳大利亚考察交流,并期待双方展开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访问期间,迈克尔•斯达启在法学院作了题为《Theweltanschauungof John Mitchell Kemble——Germanic historiography and NineteenthCentury Anglo-Saxonism》的学术讲座,与法学院师生展开了积极互动;并赴中国农村研究院实地参观调研,了解了该院编译的日本《满铁调查》和《十九世纪俄国农村调查》与“海外农村调查”的研究工作以及“中国农村发展智库平台”各子系统的相关信息。
据悉,新英格兰大学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阿米代尔(Armidale)市,前身为1938年建立的新英格兰学院,该学院隶属于悉尼大学,于1954年完全独立而成。该校以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及被优美的新英格兰地区所环绕而著名。目前学校有学生1.8万人,其中,国际留学生500余人。
2.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来访商谈续签协议事宜
4月20日上午10点,英国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of Glasgow)国际事务处副主任CarolineBoddie和东亚项目专员LiJian来访我校商谈续签合作协议事宜。国际处副处长洪峰会见了CarolineBoddie一行。
双方就已有合作协议涉及的优本项目执行情况、海外学习学生派出规模和专业分布以及拓展合作层次和领域等方面交换了意见。CarolineBoddie还对格拉斯哥大学提出的新版协议文本的部分细则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格拉斯哥大学始建于1451年,是全球最为古老的十所大学之一,英国老牌名校,全球百强大学,历年排名最高为全球51名。英国名校联盟“罗素大学集团”和国际大学组织“Universitas21”的创始成员。我校自2009年与该校签订4+1合作项目协议,2011年9月与该校签订3+1+1项目合作协议以来,派出学生数量稳步上升,合作项目进展顺利。
3. 雅礼协会教育项目中国区主管来我校商谈“桂子山学者”项目下一年度规划
4月20日上午,美国雅礼协会(Yale-ChinaAssociation)教育项目高级专员、中国区主管彭子捷(BillPeng)来访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柯常青等在国际处311会议室就目前“桂子山学者”项目实施情况以及未来合作计划与来访客人进行了工作会谈。
彭子捷表示,目前“桂子山学者”项目进展顺利,选派的两名外教均在其教学岗位和科研工作中收获颇多。在招聘新一年度外籍教师方面,他表示,现已有数名外教报名,协会将根据相关选拔条件严格遴选。此外,他建议,桂子山学者可以利用其在校的业余时间广泛参加校内各类活动,以更深入的了解校园文化,融入校园生活。
柯常青回应道,我校非常重视与雅礼协会合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校通过雅礼协会的帮助,接受耶鲁大学毕业生来校担任英语外教以及选派教师赴耶鲁大学访学等合作项目,影响深远;学校将继续为项目外教提供良好的支持、保障与服务。此外,他还表示,希望借助美国雅礼协会这一合作平台,引进更多高端海外专家学者特别是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学者来我校讲学,为我校国际化工作添砖加瓦。
随后,双方就下一年度项目外教遴选和手续办理方面的细节进行了交流。
访问期间,彭子捷还参观了我校云英阁,与我校特聘教授李寿昆进行座谈。
“桂子山学者”项目是我校2015年9月开始与雅礼协会合作的创新实验项目,旨在推动与美国知名大学开展高水平教学与科研合作。首批来校工作的两位“桂子山学者”在社会学院、农村研究院、外语学院担任教学任务。与此同时,我校根据他们的学术背景安排了学术导师,引导他们更深度地融入到学校科研工作之中。
4. 美驻华使领馆官员访问我校商谈“英语语言学者”项目
4月21日上午,美国驻华大使馆区域英语语言项目办公室主任欧凯丽(KelliOdhuu)来我校考察正在实施的“英语语言学者(ELF)项目”的情况,并商谈下一年度实施计划,一同来访的还有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新闻文化领事龙智明(JamieDragon)等。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柯常青及相关人员、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高晓芳教授和英语系主任方幸福教授与欧凯丽一行进行了会谈。
国际处处长柯常青对欧凯丽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美国使、领馆连续2年支持我校实施ELF项目表示感谢。
欧凯丽详细介绍了ELF项目在中国的实施情况、项目学者的学历背景、美国驻华大使馆为其提供的相关培训等情况。她特别提到项目学者除了开展一般的课堂教学,还可通过举办研讨会、邀请中国其他项目院校的学者共同指导教学工作等形式在校开展多种指导与活动。
高晓芳和方幸福教授介绍了外国语学院对ELF项目学者提供的各种支持,对项目实施2年来来校工作的2位项目学者的工作表现表示肯定与感谢。
随后,双方就下一学年项目教师的选拔、来校工作时间和工作签证办理等事项进行了交流。
会见后欧凯丽在外国语学院为英语教学专业的研究生举办了一场英语多媒体教学法的讲座。
我校2014年成功入选由美国国务院文化事务局主持实施的“英语语言学者(ELF)项目”,为华中地区首个受此项目资助的高校,至今已顺利实施此项目2年,每年各有一名具有TESOL英语教学资格证书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专家在校从事为期一学年的英语教学和教师英语教学技能培训等工作。
5. 迪肯大学代表团来访,两校拓展合作新方向
4月22日下午,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副校长特雷弗·戴伊(TrevorDay)一行四人来访我校副校长王恩科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二楼会议室会见了代表团一行,教务处、科研部、研究生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工程中心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见。
王恩科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历史沿革、办学规模、学科水平与战略发展思路,并回顾了我校与迪肯大学的友好合作历史。他表示自两校于2012年3月签署合作协议以来,两校领导多次互访,推动了两校在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合作科研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2012年7月,两校发挥各自优势,合作成立了“未来教育”联合科研中心,奠定了两校在教育信息技术领域合作史上的里程碑。2015年,两校同时加入由澳大利亚管理管理集团创建的云校园联盟,进一步推动了双方在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希望两校能以“未来教育”联合科研中心为平台,不断深化学院层面的合作,未来在学生交换、教师交流、联合培养、合作科研、联合举办国际会议等方面开展双向交流和深度合作,共同推进中澳教育的交流与发展。
特雷弗·戴伊介绍了迪肯大学的学校构成、历史与学生规模。他表示迪肯大学是一所较年轻的大学,经过过去十年的快速发展,现学生人数已达到53000人,成为澳大利亚学生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化的发展,将中国、印度与印尼作为未来的重点合作对象。学校以教育学生,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结合,促进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顺利过渡以及通过研究改变人们的生活作为办学宗旨。该校着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的应用,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模式,促进云校园的建设,希望两校在教育与研究领域的合作能够互利互赢。
迪肯大学科学工程与建筑环境学部副院长周万雷教授表示,两校已有多年的友好合作历史,希望通过此次访问,与我校就云校园建设的合作方式以及从我校引进教师帮助迪肯大学建设环境工程等新专业方面达成共识。
科研部部长曹青林表示,我校是一所文理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在农药生产、农药监测、水治理以及人与环境友好关系的研究上享有盛誉,两校可以通过组织对口学院的教师参加交流座谈、举行研讨会等方式探讨环境领域的相关合作。
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刘三女牙教授表示,两校共建的“未来教育”联合科研中心迄今已成立三年了,双方为推进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均付出大量努力,希望与迪肯大学在创新“未来教育”联合科研中心运行机制、云校园建设中探讨跨国教育的新模式以及探索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式这三个领域中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
会上,双方还就学生交换与短期交流项目、外方优质课程引进等内容交换了意见和看法。
据悉,迪肯大学建校于1974年,是一所大型的综合性公立学府,尤其在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传媒学、建筑学等领域在澳大利亚处于领先地位,其教学质量享有盛誉。此外,迪肯还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领域的领头羊,与工商业界、政府及专业会社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6. 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代表来访我校
4月21日,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VancouverFilm School)中国办公室主任许建红女士来我校访问,美术学院、新闻学院及国际处相关负责人在国际处311会议室会见了代表团一行。加拿大商业公司武汉代表处助理商务专员蔡静陪同访问。
许建红介绍了温哥华电影学院的基本情况。她说,温哥华电影学院是世界顶尖的专注于影视、动画及数字媒体设计领域的专业电影学院。温哥华电影学院的课程涉及几乎所有娱乐艺术相关的领域,包括电影制作、影视表演、影视编剧、影视化妆设计、视觉媒体声音设计、3D动画和视觉效果、传统动画、动画概念设计、数字设计、游戏设计等十一个专业。温哥华电影学院每年为好莱坞输出大量优质人才,为梦工厂、迪士尼培养大量动画设计师,为暴雪、EA等国际一流的游戏制作公司输送优秀游戏设计师。她表示,此次来访旨在相关领域与我校开展师生交流等合作。
随后,国际处北美地区项目主管吴和林介绍了我校与北美地区高校合作的情况,特别是现有高校合作模式及其特点。新闻传播学院外事秘书辛静副教授和美术学院刘子健老师分别介绍了各自学院专业设置、学生培养及国际合作的情况。
座谈会上,双方就学生通过校际交流项目赴温哥华电影学院深造事宜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商定,通过学生作品交流等方式,逐步推动双方的师生交流与合作。
据悉,温哥华电影学院目前分别与北京电影学院和广州艺术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该国际合作的模式为“3+1”,学生前三年在国内学习,最后一年去温哥华电影学院学习和实习,颁发两所学校的文凭。温哥华电影学院还将提供学生在国际一流的电影制作、游戏设计、动画设计的工作室实习的机会。
(1)我校师生应邀出席武汉大学香港同学会十周年庆典活动
4月23日晚,武汉大学香港同学会在东湖亢龙太子酒店举行十周年庆典活动,参加庆典活动的嘉宾、师生有400余人。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处长陈恒,香港特区政府驻武汉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谢绮雯,中国高等院校香港校友会联合会总干事梁伯恩、武汉大学港澳台办主任程雪猛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并发表了讲话。我校港澳台办项目主管彭韬老师率十余名就读的香港籍同学、港澳台办助理代表我校出席了此次庆典活动。
庆典伊始,在场嘉宾一起观看了武汉大学香港同学会纪念视频,回顾了其十年以来的成长历程。武汉大学香港同学会于2006年3月成立,最初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在鄂求学的港籍学子更好更快的适应武汉生活。陈恒处长认为武汉大学香港同学会为在鄂港生和香港同胞之间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谢绮雯主任肯定了武汉大学香港同学会十年来取得的成绩,并提到武汉是全国教育重镇,现在仅在武汉大学就已有300余名的香港籍学子,期待有更多的港生到汉求学。梁伯恩总干事见证了2006年武汉大学香港同学会的成立,希望香港同学会能够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程雪猛主任感谢与会的领导、嘉宾对武汉大学香港同学会的支持。庆典活动精彩纷呈,除了有精彩的魔术、歌曲、街舞表演外,还有令人激动的抽奖环节。我校教育学院大一学生杨丽仪十分幸运的获得了本次庆典活动的终极大奖——价值4000元武汉至香港往返机票一套。
庆典活动结束后,港澳台办项目主管彭韬老师希望我校近期成立香港同学会尽快完善其章程和组织相关活动;同时他还鼓励我校香港籍同学今后要多参与我校开展的活动,加强与兄弟学校港生联络,增进与内地学子交流。
(2)岭大获捐800万成立“中经研究部”
岭南大学日前举行“中国经济研究部成立典礼暨捐赠仪式”,以答谢何耀光慈善基金慷慨捐赠800万元成立“中国经济研究部”,促进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发展。校方委任社会科学院院长魏向东教授为研究部总监,慈善基金董事何世梁先生为荣誉总监,为研究部作出指导。新成立的岭大“中国经济研究部”将推动香港与内地在经济、产业、金融、创业等范畴下的研究,以及相关学术研究合作和交流等项目的开展。
(1)清华苏世民学者项目招生
高教办21日在澳门大学刘少荣楼地面层大丰演讲厅举办“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宣讲会。该项目每年从美国、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招收二百名苏世民学者,到清华大学修读为期一年的硕士学位课程。
宣讲会在21日下午举行,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招生副主任杨婷婷及梁冰等出席主讲,近百名学生参加,气氛热烈。该项目招收的学生将前往北京在清华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硕士学位课程的学习。经过精挑细选的专案学员将在北京居住,学习并接受文化薰陶,聆听讲座,旅行游历,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2)高教办组织院校来内地招生
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日前组织六所高等院校前往内地举办招生讲解会,进一步加强宣传及推广澳门的高等教育。
高教办于四月十一至十四日组织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旅游学院、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及澳门镜湖护理学院先后前往安徽省合肥市及湖北省武汉市举行招生宣讲会。在宣讲会上,高教办向与会人士介绍澳门高等教育概况,以及澳门各院校本年招生情况,详尽介绍各院校的课程特色、报名方式、录取条件、学费、奖学金及毕业出路等,并解答学生和家长的疑问。
(1)2016大陆古籍艺术类图书展台北登场
2016大陆古籍艺术类图书展20日在台北登场。在9天展期里,来自大陆60多家古籍艺术类出版机构的7000余种图书将与台湾民众见面。
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主任钟河林在开幕式上表示,大陆古籍艺术类图书在两岸出版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台湾多数图书馆、学校及相关研究机构都有收藏。
据悉,大陆古籍艺术类图书展迄今已在台成功举办六届,逐步发展成为两岸古籍艺术类图书交流的一个常设平台。此次图书展由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台湾天龙文创出版事业公司、上海香港三联书店共同举办,得到了台北市出版商业同业公会等机构的支持。
(2)第七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台北开幕
第七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20日在台北华山1914文创园区开幕,吸引逾百位两岸文创界人士共同参与。
本次展览由中华文化联谊会和上海文化联谊会共同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等承办,以“日常生活--中国大陆文创手作艺术展:纸·语·境”为主题,聚焦“文创手作”,重点展示中华纸工艺、纸创意和纸文化。
展览为期5天,除主展场外,还另设“中华工艺精品展”和“海峡两岸版权授权展”分会场。期间还将举办“海峡两岸青年设计论坛”,让两岸青年人交流文创成果,拓展合作领域。
(3)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大辞典在台北出版
两岸合编的中华语文大辞典20日在台北发布。辞典繁、简体字并列,收录了两岸当代生活、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用语逾十万词条。
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出席新书发布会时表示,该辞典表明两岸在“九二共识”达成后,在许多方面要推动搁置争议、求同存异、互惠对等、共创未来就比较容易。
马英九称,过去大陆曾有人提出恢复使用繁体字,但13亿人使用简体字长达数十年,较务实的办法就是包容、并用;中华语文大辞典在此思维下产生,具重要文化意义,有助于两岸在文化上的交流。
(本期责编:吴和林 彭韬 编审:柯常青 王琍)